缘文化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8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分享:小镇记忆(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2-7 21:41: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蓝天云隼
《小镇记忆》
    人在外久了,有关故乡的星星点点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却越来越清晰,那些过往生活里的人事物景,仿佛如昨才发。那些声息、那些味道、那些景象,还有那行走在街巷的四乡八村的人,航行在河面上南来北往的船,围坐在桥头纳凉话家常的邻里……都在记忆的“百度”里凌乱着、随意着、交错着,任意排列他们,都是故事,都是生活,也是一座小镇历史碎片上的一抹旧色,透着古朴,闪着温情,亦有丝丝暗斑和裂纹。
    三千年是太老了点,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个体诗人还没出生时,她就已经几百岁,当司马迁含辱愤著伟大史书时,她快一千岁了。她也曾让史书记载过,让圣人莅临过,也让战火弥漫过。据说她还救过皇帝,留下了一座桥。她有个曾用名叫“矤叴”,至今估计也没几个大学生能一眼就认识,脱口叫得出。她现在的学名叫“柘皋”,许多外地人叫她“拓皋”。
    我很喜欢这个名字,“柘”有木石之缘,“皋”有皋陶之遗。木石可筑居所,安顿身形;皋陶乃“上古四圣”之一,德政一方,可安民心。虽是牵强,却也无碍,哂笑而过,且如此说。
    把身形安顿好,有了居所,又民心安稳,此邑虽在后来的吴楚之隙,没有什么大作为、大发展,却也在阳光下悠然地聚集着精气,凝汇着腴脂,舒展着筋骨,让血脉代代传承。
如今,虽然她的根脉已经老朽,枝干也在枯萎,新芽不知还能不能吐绿,却依然蹒跚着,默默地站在阳光下,静静地候着一场喜雨的降临。
五爷
    五爷是个生意人,家住桥头老宅。生意做的不大,宅子自然也就形成不了几进几出的气派,即便如此,五爷家的长条形小花园还是给了我童年许多的快乐记忆。
    五爷的孙子比我小,身上的肉却比我多。一起光腚玩泥巴长大,去他家冲门过堂进花园是常事,不用担心大人们的脸色和眼神。小花园里有我们需要的东西——三棵树。一棵柿子树,一棵是桑果子树,还有一棵杏树虽长在邻家,枝头却不老实地探过来,常被我们快手先摘。后来读了书,才知道有“红杏出墙”之说,看来此话不假,不过当年我们摘的都是青色的杏子,看来此话说的有点“晚”,当年我们若有才,定会让“青杏出墙”成典。
    五爷当年做的是百货生意,据说解放后的南货商店便是他过去的经营所在,后来给合作了,也不知真假。开放后,五爷重操旧业,又在百货的生意上忙活了若许年,洗手后让给了小儿子一直经营至今。桥头上的那一家便是。
    记忆中的五爷身材高大,在那个温饱工程刚刚启动的年代,他就已经很胖了。记忆最深的是他在夏天身上常穿一件对襟双扣丝质“地主衫”,脚穿一双褚色牛皮凉拖鞋,手中有把折扇,时开时合。五爷说话声很大,骂起人来声若擂鼓,儿时领教过,常玩的伙伴们也都领教过。所以,那时谁不听话,喊声五爷来了,很管用。
    听老人们说起五爷,大都是旧事,印象最深的是,五爷爱吃夜宵,且沾荤远素,似乎无此不眠,枕寝难安。父亲小时常围着五爷转,只盼着他在心情好时,夹起一块红烧肉,塞入他的口中。五爷的血压一定很高,我想应该是的。父亲后来喜吃红烧肉可能是从小有着五爷的发蒙,那味道在那年头当然是美美的、鲜鲜的。
    这种重色调、重口味、重油腻的饮食习惯,可能也是家乡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虽在舌尖上快活着,却也埋下了隐患。
    五爷的死,可能便是这常年遗留下的隐患所致。这隐患虽可致死,却又终是难弃,习惯的力量总是那么倔强,不仅在饮食的文化阵营里横刀立马,也在林林总总的各种文化中固守阵地。


   
秃大宝
一水桴槎过柘皋,桥头书场话英豪。
南乡北村谁不识,惟有河东秃大宝。

    话说古镇柘皋,三千年光阴悠悠而过,掰指可数风云人物已逝。青石板依旧泛着辛亥时的光泽,静静地“聆听”着高腔语录。忽一日,“样板”即倾,人心欢腾,天光云开,街巷轻吟。
    “秃大宝”终于复活了。整整十年,桥头那块空地上了无生趣,只闻铁匠铺里不停地传出叮咚咣当的嘈杂声。
    “秃大宝”是一个人的绰号,只因他常年不需理发,头顶时时闪着微光,便自然而然有了这个名字。镇上的人都这么叫,日子一久,他的真名实姓到无人知晓了。此人三十年前就已年近五十,想来,如今的他可能已不在人世,或许仍健在,可我再也见不着他了。
    在我时常忆起当年的那些人中,“秃大宝”是个有本事的,他会说书,而且名气很大,大到在巢城里都能经常看到他说书时的身影。那时候,镇上的一个人能混到县城里怎样怎样,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
    “秃大宝”说的大鼓书与“哑巴叔”的小人书,一起构成了我儿时的精神食粮,虽然后来有了收音机,刘兰芳和单田芳替代了“秃大宝”在我心目中的位置,但他那乡音十足的说书声依然吸引着我。每逢他在桥头摆场子,挂帐说书,我和街友们都会钻到他的“舞台”前。
    他说书的“舞台”其实就是一张旧课桌,据说还是他当年念私塾时使用过的,上面布满了伤痕和“三字经”,其中一条腿好像是后来用别的木头接上去的,显得有点瘦弱,每当他用“醒木”在桌面上重拍时,那条瘦弱的桌腿都会在一声“请听下回分解”中,颤抖不已。
    切记得有一回,他正说得起劲,憋足了气力摹仿“紫面天王”雄阔海托起千斤闸,忽然天色大变,旋风骤起,眼看大雨将至,听书的人都四下跑了。我和街友们虽听着来劲,但还是跟风要逃。没成想,猛听他大吼一声:“哪里逃,还不快快下马受死。”我一惊,回头看时,只见他依旧神情如真,犹似“紫面天王”。恰这时,铁匠铺里一票友撑起一顶竹骨油布伞,站到他的身后。有人停下脚步,回转身来。我和街友们被他唬得不轻,心生莫名敬意,回到原位,继续听他话说英雄,伏案佯装“阵亡”。从那以后,我才知道,“秃大宝”说书,不到“下回分解”,任风任雨,绝不收场。

    前前后后,儿时在故乡的小镇上听“秃大宝”说书不下上百个场次。后来,我去县城读书,又见过他在图书馆门前说过书,段子还是那些段子,可人却老了不少,头顶的光泽也暗淡了许多。想来,生活里的他,远远不如生活在评书里的他。
    “秃大宝”的模样在我的记忆里已经模糊不清了,脑细胞再怎么“百度”也搜索不出他的眉眼身形来,但他那说书时的一口乡音依旧回响在我的记忆深处,伴着岁月的流淌,始终复活着。

评分

参与人数 2缘币 +28 收起 理由
阮老大 + 10 爱生活,爱缘网,爱加分!
瓦全铺子 + 18 爱生活,爱缘网,爱加分!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5-2-8 09:04:5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5-2-12 16:27:35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谢谢分享!
4#
发表于 2015-3-30 10:56:07 | 只看该作者
先生笔下平凡人、平常事声情并茂、娓娓动听!悠悠岁月,快乐童年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安徽一线缘贸易有限公司 ( 皖ICP备2022016440号 )

GMT+8, 2024-5-10 01:23 , Processed in 0.07578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