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文化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评] 107,生命中的轮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5-5 21:59:3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命中的轮值
——评黄晔的《今日立夏》

在黄晔的《今日立夏》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春天的告别和夏天的到来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变化的思考。

诗歌的开头描绘了春天的尾巴,院子里的姹紫嫣红纷纷凋谢,暗示着美好时光的短暂和易逝。这种对春天芳菲的描绘,使读者不禁对逝去的美好产生一丝惋惜。然而,诗人并未停留在惋惜之中,而是以“留不住的芳菲/泊洒在别人的篱笆里”一句,将目光转向了别处,暗示着即使美好逝去,它们也会在其他地方继续绽放。

第二段诗人将笔触转向了五月的到来,用“火红的五月/石榴花似一串串火把点燃激情”这样的形象描写,展现了夏天的热烈和活力。石榴花的形象象征着生命的激情和力量,与春天的芳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季节的变化,也暗示了生命的不同阶段。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提到了“都市里的圈养”,这一词汇或许暗示了现代都市生活对人们的某种限制。然而,随着夏天的到来,人们似乎打开了阀门,释放出被压抑的能量。这种对都市生活的反思,以及对释放和自由的渴望,使诗歌更具深度和内涵。

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对花朵的同情,认识到它们也有“要走的一天”。这种对花朵命运的感慨,进一步深化了诗歌关于时光和生命的主题。它提醒我们珍惜当下,因为一切美好都有结束的一天。

诗歌以“夏日已经到来/看见一片天/蔚蓝色的天空下/无数只眼睛把田野种子播种”结尾。这句话既描绘了夏天的美好景象,又寓意着新的生命和希望的开始。天空下的“无数只眼睛”可能象征着人们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而“播种田野的种子”则暗示着努力和付出。

黄晔的《今日立夏》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捕捉到了季节交替所带来的生命感悟。诗歌通过对春天的告别和夏天的迎接,传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思考和对生命变化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新的开始和希望的期待。这首诗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又蕴含着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美感之余,也能从中获得对生活的启示。

附原作:
今日立夏
作者:黄 晔

已是春天的尾巴
院子里的姹紫嫣红纷纷凋谢
留不住的芳菲
泊洒在别人的篱笆下

火红的五月
石榴花似一串串火把点燃激情
都市里的圈养
让庭院里的人们打开阀门

对于花朵
我体验过她们的青春年少
但都会说要走的一天
我同情它们即将失去的岁月

夏日已经到来
看见头顶一片天
蔚蓝色的天空下
无数只眼睛把田野种子播洒
(2024,立夏)
2#
 楼主| 发表于 2024-5-5 22:00:5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这首诗以立夏为背景,通过对春天的离去和夏天的到来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生命变化的感慨。  诗中描绘了春天的尾巴里,院子里的花朵纷纷凋谢,寓意着美好时光的短暂。然而,五月的到来,石榴花如火把般点燃激情,展示了夏天的热烈和活力。  作者还提到了都市里的圈养,以及人们在庭院中打开阀门,可能暗示着对自由和开放的向往。而对于花朵的青春年少和即将失去的岁月,作者流露出同情之情。  最后,诗歌描绘了夏日的天空和田野中播洒种子的景象,传递出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  整首诗节奏明快,富有感染力,通过对季节交替的描绘,引发了读者对时间和生命的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24-5-5 22:08:14 | 只看该作者
赏读佳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24-5-6 08:20:51 | 只看该作者
今日立夏》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捕捉到了季节交替所带来的生命感悟。诗歌通过对春天的告别和夏天的迎接,传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思考和对生命变化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新的开始和希望的期待。这首诗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又蕴含着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美感之余,也能从中获得对生活的启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4-5-6 08:21:01 | 只看该作者
拜读,问候诗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4-5-6 16:08:01 | 只看该作者
时间流逝匆匆,春季花开花谢,季节交替更迭,生命在夏季疯长。这首诗歌充满对生命的期待和思考。拜读学习,问候诗人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安徽一线缘贸易有限公司 ( 皖ICP备2022016440号 )

GMT+8, 2024-6-16 19:20 , Processed in 0.06127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