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文化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风静云闲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红楼梦语【待续】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16-6-21 09:37: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柳泉居 于 2016-9-15 17:34 编辑

    红楼梦语[续]之九 解读“缺中秋诗,俟雪芹”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七十五回首有脂批:“缺中秋诗,俟雪芹”.这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信息呢?我认为:
    首先是证明脂砚斋和曹雪芹共同“披阅增删
”,曹雪芹是主要再创作者,脂砚斋是整理者。因为曹雪芹对着顺治的《石头记》原稿创作,帮其隐事,往往可以不按顺序来写,比如说这里他想加进自己的拿手好戏---诗。但一时又没有作好,因此他在这里作了记号,可因为忙于别处的改造,把这处的诗忘记了,脂砚斋帮他抄写滕清时发现他作的记号,因此在回首写了这几个字。
    其次可以看出如果没有脂砚斋的帮助,曹雪芹恐怕连前八十回也难以完成。因为他不是自己单纯地创作,他是要为别人隐事,又要把自己的观点巧妙地穿插其中,这比他自己独创更加困难。所以曹雪芹在“披阅增删
时,字迹肯定是很潦草的,顺序有时也是很杂乱的,这样的本子怎么拿给人看,脂砚斋做着秘书似的工作。这个工作量是很大的,难怪脂砚斋哭道:“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
    再次可以证明此曹雪芹真正是“工诗善画”,可能就是北京西郊的那个曹雪芹,在这时候也许是病了,或者是做别的事情一时中断写作。脂砚斋怕他忘记了,所以在回首做了醒目的记号,不幸的是曹雪芹最终没能补上。

52#
发表于 2016-6-21 13:16:10 | 只看该作者
因为后来清朝落寞了,《红楼梦》这个当代写实剧像镜子一样照见了宦官腐败之丑恶,刺痛了某些人的神经,不得不停止了(失落了)
53#
发表于 2016-6-22 07:16:1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期待着,阁下精品大作。
54#
发表于 2016-6-22 12:22:5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期待续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16-8-14 19:18: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柳泉居 于 2016-9-15 18:03 编辑

    红楼梦语[续]之十 我的“秦学
    红学家们把研究或考证秦可卿的学说叫
“秦学”,对于这点我也有自己的一些看法,试作如下阐述:
    一、可卿也是曹雪芹在改造《石头记》过程中虚构的人物,可卿乳名叫兼美,即读诸美人之一身,“甲戌侧批:妙!盖指薛林而言也。
这一点脂批说得清楚,书中也介绍得清楚:“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她是太虚幻境里警幻的妹妹,这点表明她是虚构的,她的父亲叫秦业,乃“情孽也,她的出身是在养生堂里,这是杜撰的。(当今有红学家相继考证她是谁,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所以在她身上集中了许多女儿们身上发生的事,她是一个总纲性的艺术形象,她也必须早早死去。
    二、可卿身上的“贤
是李纨,宝钗和袭人等辈的(十三回写首: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平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可卿身上的“才是凤姐,探春等辈的。(十三回写托事于凤姐可见一斑)。可卿的“容貌是宝钗黛玉香菱等辈的。(第七回借周瑞家的口说香菱:“好个模样儿,竟有些象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可卿身上的“淫是凤姐,尤二姐等辈的。她的地位很高,这从她房间的设置可以看出(这点我在正文的贾家即皇家那篇里已经说过。)
    三、可卿的死实际是隐董鄂妃的。我们先来看宝玉的反映:“如今从梦中听说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
然后不听贾母的话,连夜直奔宁府。这等写法比贾珍的“哭得泪人一般要胜似千倍,可见最痛心的不是贾珍而是宝玉。再说“死封龙禁尉”,“龙禁尉谐读成“龙近围”,指皇帝身边的人。无独有偶,董鄂妃死后顺治寻死觅活,辍朝五日,追谥其为端敬皇后,大办丧事。这与书中描写得一模一样,就那副棺材足可以证明。书中还以诸国公隐十二生肖,说明是祭天拜地,说明死者身份之高贵。
    四、现在可以解读一下判词:“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这段判词,令红学家们头痛,他们不解可卿的淫,这是因为他们要考证具体的人物,他们对“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不理解。我来解读这两句,“不肖指宝玉。宝玉在荣府,故有“漫言不肖皆荣出”。“字谐读成“临”,指福临即顺治。所有的“情”“和由此引起的各种事都是因“临而生的,故有“造衅开端实在宁句。顺治作《石头记》本是“罪己的,他不怕承担任何责任。他因董鄂妃的去世可以寻死和出家,他还怕什么呢?至于死因那是曹雪芹安排的,我们大可以把黛玉的死或晴雯的死看作是董鄂妃的死。
    五、再看看曹雪芹是怎样把判词演变成曲子的,“画梁春尽落香尘
这句是写那幅画的,画中一美人悬梁自缢。这句有脂批:“六朝妙句,这批说的是此句出处及艺术性,无多大意义。“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这句无脂批,这就是曹雪芹的观点,是“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的演变,这个演变与前者表达的意思就有区别了,前者说的是说可卿由情天情海中幻化而来,情与情相碰撞必然生出淫来。后者的意思却变成了风情月貌是败家的原因了。“箕裘颓堕皆从敬这句有脂批:“深意他人不解”,脂砚自己也未作解释,与原判词相比凭空生出的,但此处却有一墨批:“敬老悟元,以至珍蓉辈无以管束,肆无忌惮。故此判归咎此公自是正论”。这其实是读者都可以理解的,何须作释。“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这句很明显是由“造衅开端实在宁写来的,把“造事开端改为“家事消亡”,这一改就注入了曹雪芹家事成份,但总的意思还算是相近的。注意此处的脂批:“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字不可少。这个批语可是很重要的啊!“菩萨之心”,“刀斧之笔”,这就是福临“罪己心境和勇气。据当时的传教士汤若望记述,少年福临“和一切满洲人一个样,而肉感肉欲的性癖尤其特别发达”,“人们仍听得到他的在道德方面的过失”。这个记述就是“造衅开端实在宁的根据。所以脂砚斋说:“一字不可更,一字不可少。
    六、怎样解释“淫丧天香楼
的淫字呢?这要在王熙凤身上找答案,这里举两几例,一是大白天与贾链同房。(见第七回:送宫花贾链戏彩凤)二是与染指贾蓉,三是有绣春囊为证,[见第七十三回:痴丫头误拾绣春囊,],尽管凤姐百般抵赖,后又嫁祸他人,结果害了晴雯.另外在"毒设相思局"时,凤姐与贾瑞周旋也显出与男人交往的手段.不乏淫态.与宝玉同车来往,难道就没有一点儿关系吗?宝玉是试过"云雨露"的人呀!我认为王熙凤的被休可能与淫有关.写凤姐的淫往往一笔带过,这就是隐.
    七、由于可卿是复合体,所以对她有“褒中贬,贬中褒
”(脂砚斋语)。而她判词的位置放在最后,也就是总结性的,表明她是集诸美于一身的。
56#
发表于 2016-8-16 14:27:29 | 只看该作者
感言非常的不错,也许就是新的方向
57#
 楼主| 发表于 2016-9-15 15:34: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柳泉居 于 2016-9-15 18:06 编辑

    红楼梦语[续]之十一 与《脂批的铁证》对话
    《脂批的铁证》是邓遂夫先生大作,文中引了十条脂批,作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的铁证.对此谈谈我的看法,以下所引脂批皆来自该文.
   〔1〕知眼泪还债,大都作者一人耳。余亦知此意,但不能说得出。(甲戌本第一回)
   〔2〕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后(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狯之甚!(甲戌本第一回)
    〔3〕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为(有)传诗之意。(甲戌本第一回)
    〔4〕记清此句!可知书中之荣府,已是末世了。作者之意,原只写末世。(甲戌本第二回)
    〔5〕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甲戌本第五回)
    〔6〕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甲戌本第十三回)
    〔7〕作书人将批书人哭坏了!(庚辰本第十七、十八回)
    〔8〕又是一个有害无益者!作者一生为此所误,批者一生亦为此所误…盖四字误人甚矣!(庚辰本第二十二回)
   〔9〕一段……混话,句句都是耳闻目睹者,并非杜撰而有。作者与余,实实经过。(庚辰本第二十五回)
   〔10)伤哉!作者犹记矮 舫前以合欢花酿酒乎?屈指二十年矣!(庚辰本第三十八回)
    以上十条"铁证"我认为只有〔2〕〔3〕〔6〕勉强沾得上边,如果这三条不够格的话,其他就不足而论了.
先看〔2〕,这条必须对照正文来解才能说明问题,不管是正文还是脂批,都认为"批阅增删"不是原创,是指在一个初稿上的再创作,这是一致的,否则就不必作这样的写法和批语了.从正文来看,书的最原始的名字是 《石头记》,经曹雪芹在悼红轩中"披阅增删"后题曰《金陵十二钗》.曹雪芹在正文里说明了《石头记》不是他写的,这很清楚,而脂批却说是曹雪芹写的.这就产生了矛盾,我们是信脂砚斋还是信曹雪芹?这就有了不同的观点.显然邓先生是信脂砚斋了.对此我的看法是:
1,曹雪芹要推脱著作权的话,他可以不在书上留下真实的姓名,既然留下了,那么他讲"披阅增删"又有何用呢?况且还有脂砚斋的这条批语来揭露他的"谎言".真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2,按曹雪芹自己的说法,他"披阅增删"后题曰《金陵十二钗》.脂批的作者之说难道不能解释为"曹雪芹是《金陵十二钗》"的作者吗?
    现在我们可以说曹雪芹是今版《红楼梦》的作者,但没有证据表明曹雪芹是原《石头记》的作者,很明显,《红楼梦》是在原《石头记》的基础上经曹雪芹"披阅增删"而成的.
    3,如果这一条能算"铁证",那么邓先生必须要回答:曹雪芹为什么在正文里郑重其事地说自己是对原《石头记》的"披阅增删"呢?为什么曹雪芹竭力地要把"真事隐去"而脂砚斋却处处说是"自己和作者共同经历"的真事呢?既然曹雪芹在书上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他这样写能隐去他家的真事么?
    综上所述,这一篇楔子和这条脂批最合理的解释是:曹雪芹在原《石头记》的基础上写成了今版《红楼梦》,他自己打算题名为《金陵十二钗》但为了使读者相信《石头记》《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和《金陵十二钗》是同一本书,就让脂砚斋作为这一条批语,实际上是"引火烧身",让读者相信这些书都是他一人写的,与曹家有关,这样读者就不去追究原《石头记》的作者及探索其中的真事了.他就能成功地帮助原《石头记》作者隐去真事。
    再看〔3〕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为(有)传诗之意。(甲戌本第一回) 这条也是批者一家之言,雪芹有传诗之意是为借书传诗,自己作小说目的是为传诗,这点似乎有些费解,是不是借改写《石头记》而传诗呢?撰此书的书指改写后的书亦未尝不可.所以这条也不能证明原《石头记》是雪芹写的。
    最后再看〔6〕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甲戌本第十三回) 这条可能不是脂批,好象是畸笏叟.他能命芹溪删去,[注意:这里写的是"命"而不是建议,也不是劝说.]说明他也是创作者之一,那曹雪芹就不是独撰此书了.没有证据表明畸笏叟是曹雪芹的长辈,既"命芹溪删去"。又做了这条批语,就有不打自招之嫌,但还是批了,这删又有何用?可见批语的不可信。
    书中许多批语是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性而设的,目的是让人相信这书就是写曹雪芹本人的家史,而达到隐去"顺治所写的真事"的最终目的。
58#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20:36: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风静云闲 于 2016-9-26 20:37 编辑

红楼梦语[续]之十二 《红楼梦》里的董鄂妃

  曹雪芹是如何把顺治的最爱董鄂妃隐在 《红楼梦》中的呢?
  首先把他们的一见钟情放在宝玉和黛玉之间.宝玉见黛玉时说:"这个妹妹好象在哪里见过".顺治帝对董鄂妃正是一见钟情,至死不渝。
  把董鄂妃的贤放在宝钗和袭人身上.
  把董鄂妃遭受排挤安排在黛玉和晴雯身上,
  把顺治和董鄂妃之间的爱作如下分割:把精神之爱放在宝玉和黛玉之间.把行为之爱放在宝玉和晴雯及香菱之间,把性爱放在宝玉和可卿之间.红楼梦里在第五回里写宝玉在警幻处与可卿同帐.醒后便拉袭人偷试了一回.
  把董鄂妃的死安排在晴雯身上,晴雯临死前,把自己的指甲铰给了宝玉,并且向宝玉要了衣裳说穿着到棺材里去,暗喻董鄂妃的身子献给了顺治,并且是死在顺治的怀中.
  把给董鄂妃办丧事放到了可卿身上.顺治在"罪己诏"中说道:"端敬皇后於皇太后克尽孝道,辅佐朕躬,内政聿修,朕仰奉慈纶,追念贤淑,丧祭典礼概从优厚,然不能以礼止情,诸事太过,岂滥不经,是朕之罪一也。" 红楼梦里写可卿的葬礼极其奢华.仅那副楠木棺材就不同凡响.
  把对董鄂妃的思念写到了晴雯身上,有"芙蓉诔"为证,董鄂妃死后,顺治极其悲痛,亲自动笔,饱含深情地撰写了《孝献皇后行状》,以大顺治追悼董鄂妃的《御制哀册》、《御制行状》.


59#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9 11:32:48 | 只看该作者
红楼梦语[续]之十三 一条关于柳湘莲脂批
在红楼梦的第一回中写甄士隐注解《好了歌》的词中有这样一句:"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朱旁:柳湘莲一干人.] 柳湘莲"原是世家子弟,读书不成,父母早丧,素性豪爽,不拘细事,酷好耍枪舞剑,赌博吃酒,以至眠花卧柳,吹笛弹筝,无所不为.".这样的人怎当得"训有方"三字.有些红学家根据这条脂批断言,柳湘莲后来还俗作强盗了,真叫人哭笑不得.这些人根本就不去理会"训有方"三字与书中的柳湘莲是否相符,胡乱猜测.柳湘莲是因尤三姐以死来表达爱心的举动而出家的,他怎么可能还俗呢?他要是还俗能对得住尤三姐吗?他若还俗就意味前面的形象描写失败,曹雪芹会干这样的蠢事吗?这条脂批只在最早的甲戌本上有,以后其他各本上均没有再出现过.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只能这样解释:顺治写的柳湘莲的确如此,曹雪芹初阅时很想保留这个安排,故而脂砚斋留下了这条批语,后来曹雪芹又把柳湘莲的整个形象改了,脂砚斋在后来的重评中也就没有写上这条批语了,所以这条批语只能在最早的本子上看到.
60#
 楼主| 发表于 2017-4-13 18:04:43 | 只看该作者

红楼梦语[续]之十四 再谈《石头记》原判词中没有林黛玉

     最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听到刘心武先生"揭秘红楼梦".他在"揭秘妙玉"中讲到了判词和曲子,按电视荧屏显示:黛玉[画像]排在十二钗的首位.刘先生不但认为判词中"钗黛合一",还说曲子里也是"钗黛合一".

  我曾在网上发表过:"《石头记》原判词中没有林黛玉"一文.有少数网友认同我的观点,一部分网友表示不理解,大多数拥"自叙体"派的网友坚决反对并加以驳斥.

  现在听了刘先生的讲座,不但坚定了自己的观点,同时觉得还有补充的必要.

  红楼梦曲子共有十四支,第一支是红楼梦引子,相当于序言.第十四支是收尾*飞鸟各投林,相当于总结.中间十二支各对应一钗分别是:终身误-----宝钗, 枉凝眉-----黛玉, 恨无常------元春, 分骨肉------探春,乐中悲-----湘云, 世难容-----妙玉, 喜冤家------迎春, 虚花误------惜春,聪明累-----熙凤, 留余庆-----巧姐, 晚韶华------李纨, 好事终------可卿.

  曲名都是很凝炼的三个字,一看便知其人之命运.很明显宝钗排在第一位,不知道刘先生是根据什么把黛玉排在第一位!是偏爱?是认为曲子仍是"钗黛合一"?那么哪支曲子是"钗黛合一"呢?是"终身误"还是"枉凝眉"?我想只能是"枉凝眉"了!那么"终身误"是写哪一钗呢?莫非曹雪芹把宝玉当作一"钗"来写"终身误"的吧?一笑.

  现在我就两支曲子作一些分析,如有不对之处,敬请网友批评.

  "终身误"是以宝玉的视觉来写宝钗的,曲名"终身误"指宝钗因嫁了宝玉而误了自己的终身.曲子可译为:

  人人都说我们的婚姻是金玉良缘,可是我只念梦幻中和林妹妹的木石前盟.虽然天天空守着你宝姐姐,但我时时不忘那躺在山中寂寞的林妹妹.可叹啊,这人间,有美中不足之事我今天才相信是真的.任凭你宝姐姐百般对我好,到底不能使我回心转意.

  "枉凝眉"是以第三者的视觉来写宝玉和黛玉的,曲名"枉凝眉"指林黛玉时时愁眉不展,结局一场空.

  曲子可译为:一个是阆苑仙葩[黛玉],一个是美玉无瑕[宝玉],若说我们没奇缘,为什么今生偏又遇着他[他指宝玉],若说我们有奇缘,如何我[我指黛玉]的心事全成了泡影.一个空劳牵挂[宝玉],一个枉自嗟呀[黛玉],一切都象水中月,镜中花一样不可能成为现实.黛玉啊!你眼中到底有多少泪珠儿,能一年四季长流不断呢?

  尤其要提到的是,宝玉在听到"枉凝眉"后,曹雪芹特别写道:

  "宝玉听了此曲,散漫无稽,不见得好处,但其声韵凄惋,竟能消魂醉魄,因此不察其原委.问其来历,就暂以此释闷而已"

  此后的朱旁批是:妙!设言世人亦应如此看此《红楼梦》一书,更不必追究其隐喻.

  另有一墨旁批为:此结是读《红楼梦》之要法.

  朱旁批为脂批,要读者"不必追究其隐喻",分明是引开读者视线,但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因此我们必须"究其隐喻".那墨批不知何人所为,分明是附庸风雅,画蛇添足.

  曹雪芹为什么偏在"枉凝眉"写上这段话?我认为他是用特殊方式告诉我们,林黛玉是自己特意虚构的人物.所以他写宝玉"散漫无稽,不见得好处,".因为顺治写《石头记》时没有林黛玉,顺治对黛玉当然不在乎了.这正说明了我的观点:《石头记》原判词中没有林黛玉 .

最后再说说曲子中"奇缘"一词,"奇缘"实际是这支曲子的"眼",这么重要的词,脂砚斋却不给批语.可见作者用心良苦,本来宝黛是表兄妹,他们之间有缘也很正常,何来之奇?可见奇另有所隐,那就是:顺治与曹雪芹是一对相知,曹雪芹自比林黛玉与顺治进行着荒诞无稽的同性恋爱,你说"奇"还是"不奇"?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安徽一线缘贸易有限公司 ( 皖ICP备2022016440号 )

GMT+8, 2024-4-25 00:13 , Processed in 0.06701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