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文化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25|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柳河追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4-27 21:3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弘谦 于 2022-4-28 09:05 编辑

俗话说,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从淮上渡口一路北行,穿过淮河大堤缕坝,便来到高皇地界。这里虽没有江南景色的婉约秀丽,亦没有北国风光的雄伟辽阔,却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方水土,冬植小麦,夏种水稻,四季蔬果不断。这里便是我的家乡——“天高皇帝远”的高皇镇。境内汤渔湖行洪区内居住着四万余人口,他们在此经年累月劳作耕息,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其境内一条形似月牙状的河流——柳河,从上游卢家沟东侧引淮水向东北奔流而去,在曹尹村南折与尹沟并行南下入淮,其境横穿高皇镇。于是一条河与一个集镇的故事从这里缓缓流向远方。
一、“高皇”述史

柳河或名柳沟河是官方的称呼,在老家人的口里,更多的则是叫她“小河沿”,这个小名从记事起就一直扎根脑海里。柳河与高皇这个地名究竟又有什么联系呢?
秦末,楚汉相争之际,刘邦屯兵驻守此地,与民约法三章,军民相处融洽,沿河百姓感念刘邦爱民之举,于是在柳河高阜之地建立沛公祠,后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又将沛公祠扩建以“汉高祖皇帝庙”取名“高皇庙”,自此“高皇”二字始名;东汉时期,佛教在本土盛行以后,庙里又开始供奉佛像,于是改庙为寺,因此高皇寺这一说法一直延续至今。到了明初开国皇帝朱元璋立国之后,寺里又供奉起朱元璋的帝像,并与凤阳的龙兴寺并立;到了清朝乾隆下江南时,又到访过此地,乾隆亲题“高皇寺”三个大字,于是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高皇寺虽历经繁荣兴盛,但更多的还是战乱及黄淮水患等因素影响,寺庙几经兴衰,民国至新中国成立之初,寺庙历经战火早已颓败不堪,最终在1954年淮河洪水及之后的大炼钢铁运动中,高皇寺拖着疲惫的身躯轰然倒下,从此这个在历史中长存1500多年的寺庙就这样伴着汤汤淮水奔流而去,柳河的河床里不知能不能打捞起关于这座寺庙的更多故事。
此后被保留下来的便只有“高皇”二字,建国后从高皇公社到高皇乡的几经变迁,最后到1995年撤乡设镇,那便是沿袭至今的发展,算来也只有20多个年头,而正是这20多年的社会巨变,让当地人民的思想、生产劳作等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
二、渡口船影

生长在淮河岸边的土著居民,打小就与船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小时候从老家去淮南市区,淮上渡口是必经之水路,无论是步行还是推着板车或是骑自行车都必须登上那看似装甲一样的铁皮轮船,伴随着嗡嗡的汽笛声,轮船缓缓向对岸驶去,只要一上船,就别提有多兴奋了。
淮上渡口距高皇集镇5公里,她的出现,至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早先沿淮居民会在居住区域内自发形成小型渡口,方便两岸居民出行。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兵进驻淮南把持煤矿,利用水运交通开始输送煤炭,于是便在这一带集中设置了一个大型渡口,至此之后,淮上渡口便形成了通往南北的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河道里除了往返的客船之外,还有许多上下游的煤船以及泊岸的船民。无数南来北往的客商、学子、农民、务工人员常年奔波于渡口之上。渡船费用也是从印象中的5毛一位涨到现在的1元一位,应有十多年没有涨价了。
学生时代,每周从老家去市里上学,必须坐船,与同学们说起坐船的经历,他们的眼神里都充满了羡慕,毕竟城里的很多人是没有坐过轮船。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步入社会工作以后,在外奔波回家的次数少了,再后来自己开了车子,从两边大桥走的多了,渡口也去的更加少了。于是渡口渐渐的成了一个符号,是小时候的一个记忆与渴望,也是长大以后的乡愁与怀念。
现在偶而渡船时,站在甲板上,便会静静地望着远处的淮水,聆听这嗡嗡的汽笛声,夕阳倒映在水面上散发着粼粼波光,记忆像是又回到了从前,那个坐在父亲自行车上,吃着糖葫芦的样子变得越来越清晰……
三、小镇美食

“老板,来碗汤,辣椒多放点,再拿个烧饼!”
清早天蒙蒙亮,集镇上的牛肉汤店里就已经人头攒动,带着固有的淮普话,无论是老人青壮年还是妇女学生围成一桌开始津津有味的吃起淮南牛肉汤。屋子里弥漫着牛肉汤固有的香味,偶尔还会看到有人边喝啤酒边喝汤,那“呲溜”的声音让人听了浑身酥麻,真是大快朵颐。
说起牛肉汤,这里无需关注它的历史起源,对于吃货而言,主要是在乎它的口感,淮南牛肉汤为何全国出名,其主要在于它的汤汁鲜美,辅助材料主要有:豆饼、粉丝、千张、牛肉等,将食材放在勺子里然后下锅在热汤里过一遍,再盛进碗里,浇上浓浓的汤汁,放点辣椒、葱花和香菜点缀一下,香喷喷的一碗牛肉汤就出来了。写到这我已经吞了好几口口水了。记得上一次吃牛肉汤还是过年边上,那天下了雪,天气阴冷,约了几个发小去街上喝汤暖暖身子,这才感到原来下雪天与牛肉汤很般配。如果是在夏天喝汤,又会是另一番景象,人们端着碗在门口吃,豆大的汗珠顺着额头向下滑落,喝一碗汤像是蒸了一回桑拿,让人直呼“过瘾!”
除了牛肉汤外,集镇上已经形成了早市与晚市两个吃货必去的地方。在集镇的菜市场南边不远处,有一条东西长约一公里的卖早饭的集中区域,早上五点左右就开始卖饭了,除了牛肉汤外,还有油茶、油条、烧饼、绿豆圆汤等诸多小吃,自然这些小吃主要还是以面食为主。油茶也是集镇上特有的,仅此一家。那对夫妻在我小的时候就一直在卖,到现在头发都已经斑白了,还在坚持卖油茶。从以前的两毛到五毛再到现在的一元一碗,价格看似上涨,但又像是没有涨。吃油茶自然与油条相匹配。油茶主要是以淀粉勾兑,外加芝麻、花生、面筋、千张皮等食材及胡椒粉等大锅烧制出来,配上刚出锅的热油条,蘸着汤吃,味道也是极好的。
夜市是从下午三点以后,最先是在集镇的南端十字路口处,每天下午也是摩肩接踵,各种小吃不断。后来因街道管理,将所有的小吃摊点全部放在菜市场里面,如果现在下午再去集镇找吃的,千万别走错地方了。夜市上的小吃除了同质的烧烤、炸串、卤菜之外,还有两类小吃在外面是少见的,一是油炸土豆片,二是油炸臭干。这两者放在淮南以外别的城市很难找到或者发现原汁原味的。如有机会一定要亲临现场品尝一番。
四、长虹卧淮

从平圩大桥北端顺着淮北大堤驾车一路东进,穿过汤渔湖泄洪区到洛河街横跨25公里的这一段,就是高皇镇腹地,沃野千里平原,农田与集镇交相辉映,彰显现代农业的朝气与活力。而就在这片土地上,淮河水患一直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老人们常说,“收了大河湾,红缨帽子遮满天。淹了大河湾,单被改成裤子穿。”
记得2003年淮河水患,那时才上小学四年级,暑假跟着全镇人员一起往淮北大堤北岸搬迁,我家则搬迁到坝北的外婆家住了两个月,后来2007年夏天又发了一次大水,水漫缕堤进入二道坝行洪区,那一年没有举家搬迁,在之后这十几年里,没有出现过大洪水现象,这也有赖于政府治水有方。偶有水势小涨或是浓雾天气,淮上渡口都会停船少则几个小时,多则几天或半个多月,自然给出行的人带来极大不便,只能向西多绕十几公里从平圩大桥走。
随着2020年淮上淮河新大桥的通车,期盼多年的家乡人民无不欢呼雀跃,苦于淮河水患的出行不便一去不返。新大桥从大通区洛河街经淮上村跨淮河,经汤渔湖行洪区、高皇镇至终点潘集的陶圩,全长26公里,这条新桥的贯通,缩短从高皇乃至潘集腹地到田家庵市区的时间,并与西侧的平圩大桥遥相呼应,长虹卧淮像是张开双臂的母亲,将高皇这个新星之子揽在怀抱之中,用她那温柔的臂膀深情地抚摸着这群曾经饱受洪水侵害的子民。
勤劳与务实一直是柳河这片土地上的标签,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高皇人民也是通过双手与智慧不断拼搏奋进,为谱写新的乡镇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淮南市成立70周年征文作品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发表于 2022-4-28 00:20:3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抢个沙发,别来无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22-4-28 00:21:5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我家楼下从前有一家淮南牛肉汤,特别好吃,疫情原因,不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22-4-28 05:50:0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叙述清晰,表达完美!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2-4-28 12:58:22 | 只看该作者
欣赏佳作!感佩才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2-4-28 15:20:04 | 只看该作者
淮河岸边的枕头馍乃淮河特色小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2-4-28 15:20:42 | 只看该作者
俗话说,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开篇言简意赅,引人入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2-4-28 15:21:06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佳作,精华之作,推荐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2-4-28 15:35:05 | 只看该作者
【点评】经典之作。关于淮河文化,自然故事多多,去年省散文随笔学会组织过一次“千里走淮河”活动,也出了一部专辑,我多次去过淮河两岸,记得在淮南的八公山,那儿的淮南王墓,那儿的八公山豆腐算是淮南文化的一大文化符合;若要说道两淮地区的枕头馒,挺有意思,那儿是地处淮北偏远,庄稼人为了干活方便,精心制作了一个足有2斤多的大馒头,形似枕头,便称作枕头馒,可供中午在田间食用。距离淮南不远的小岗村,自然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经典。要说安徽两淮文化,也是一两句话,几篇文章所说不完的,为此,借推荐此文的阅读,也希望广大读者关注我省的北方文化以及风土人情,当然也希望大家安排时间去那儿走一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2-4-28 16:08:2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黄土地 发表于 2022-4-28 15:35
【点评】经典之作。关于淮河文化,自然故事多多,去年省散文随笔学会组织过一次“千里走淮河”活动,也出了 ...

丰富的阅历可以补充文字空白,点评值得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安徽一线缘贸易有限公司 ( 皖ICP备2022016440号 )

GMT+8, 2024-4-25 23:01 , Processed in 0.12549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