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文化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385|回复: 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兰溪记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2-4 21:17: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柳泉居 于 2017-12-7 20:01 编辑

兰溪记忆       王排


  潇湘秋雨,浸湿了寒凉的思绪,牵念如故,一夕落花成殇。10月5日,这个叶紫离开的日子,我来到了他生长的地方------兰溪。
  记忆,是一枚种子,总是在不经意间默默开放,就在某个时光,在你的念念不忘和低眉浅笑里开成一朵花。
  兰溪在近期的几次文艺社团活动时再次走近我,在枫林文苑的几位老前辈们的故事里,在叶紫的小说里,兰溪的娇姿似乎越来越清晰。
  一
  兰溪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大约五岁时曾在三里桥住过两年,有一位邻居叫巧云,是一位军属。生下孩子后租住在三里桥街上。夏季的一天,晚饭后,她要回娘家兰溪有急事。当时大人们都忙不过来,于是她便和我妈妈说,邀请我这位五岁多的小大人陪同她和孩子从三里桥走近路回兰溪她的娘家。
  出发时,应该是晚上九点钟左右吧。三里桥街面上没有几盏灯亮,更没有行人了。出了街口,就是泥巴路了。漆黑的夜色里,只有一部竹拖婴儿车吱呀吱呀唱着,伴随着我俩的脚步。她把孩子抱在手上,我推着竹婴儿车,车并不重,车上放着一个包袱,里面是孩子的尿布片和换洗衣,只是路不平,夜黑又看不清高低,时不时得用力控制车子,不要翻到路边的水田里。我说:推着车很是麻烦,包袱并不重,让我背着就是啊。巧云却说:你不晓得,车子的吱呀声可以提前告诉过路的神明们,有人在行走,可以提前回避。
  虽然没有月亮,但白白的泥巴路在稻田中间能分清的。巧云姐又说:走夜路子没得巧,晴走白,雨走黑,八九不离十。果真,习惯了夜色的眼睛,依稀能分辨出一条婉延的小路在稻田里伸向远方。
  一路上,两边水田里的蛙鸣声还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明明听到田里有好多蛙在进行大合唱,可当我们一走近,嘎地一下子全停了。当我们也停下脚步,静气宁神一动也不动时,一只胆大的蛙试鸣了一下,见没有动静,然后,二只,三只,一会又有好多蛙唱了起来。当我嗨地叫一声时,所有蛙又嘎然而止。戏耍了两次,都是如此,我说这蛙也很好奇吧,这么晚还有人在走路。巧云姐说,抓紧赶路,到兰溪还有蛮远呢,等下夜深哒更加看不见了。
  紧随她的脚步,我把婴儿车由推改成拖,一路小跑的跟着她,当我们到达兰溪街上时,月亮露出了一点点笑容,月光中的兰溪宁静安祥,此时整条街上就只有抱着孩子的她和我。竹拖车车轮子在石板路上的蹦跳声和吱呀声一如老爷爷的咳嗽声,在这空寂的夜色里显得有点可笑又为我们壮胆。只有如三里桥一样的石板路让我倍感亲切,脱掉趿拉的拖鞋,赤脚走在石板上,凉快极了。朦胧中一水的二层老木楼佇立街边,街面也如三里桥差不多,黑暗中巧云她很快地找到了自己的家,推开虚掩的木门,她家还留了一盏豆大亮的灯,她把灯扭亮了一些,对我说:你到这间房先睡,等会我就来。转身她就到另一间房里去了。好似是她父母亲的房间吧,一会有了叽叽咕咕的声音从隔壁传来。
  第二天天才麻麻亮,巧云又把我拍醒来:排排,快起来,要赶路回去。懵懂中我一时还没打开眼睛又从床上滚了下来,拖起竹婴儿车就走。
  天也是鱼肚白了,此时的兰溪热闹非凡,赶集的人络绎不绝,巧云生怕我拖着婴儿车挡着别人的路,一边喊靠边点,一边递给我两个蒸红薯当早餐。
  磕磕碰碰,匆匆忙忙,一手拖车,一手拿红薯,还要看路,生怕挡了挑担子的人的路,囫囵中,兰溪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也没看清。仅记得我曾来过兰溪。
  第二次到兰溪却是十七岁的时候了。读大一的我和几位要好的同学,暑假时邀约一起到家在兰溪的陈同学家去玩。
  这次是坐的机帆船,从水路到兰溪。
  沿途的水乡风光没能吸引住我们的目光,因为一路同行的有四位女生加两位男生。传说里应该是同行的两位漂亮女生与两位帅气的男生暗生情愫,似有青涩的情恋。我和家住兰溪的陈同学权当两只大灯泡,为他们照明爱情的方向,且莫跑偏而作引路之用吧。
  一路上谈笑风生,说不尽的校园糗事,道不完的同学逸闻,旖旎的风光都成了我们背后的流影,周遭的眼光一点也不影响我们的兴致,因机帆船以柴油机为动力,一路上突突突地吼着,我们谈话也只能大声地嘶叫,生怕对方听不见。大多数人安静地坐着休息或假寐。惟有我们旁若无人的六个少男少女成了轮船中的焦点,就连本来要哭闹的小孩也好奇的盯着这一群目中无人,狂妄自大的青年人,怎么这么与众不同。
  什么样的底气让我们如此狂狷,只因为我们是恢复高考后1979年考上大学的应届生,跨入大学校门不过十六七岁的年纪。与1977,1978年招收的那些年龄很大的知青,工人大学生不同之处是我们很年青(当时我们学校一个班最大的同学和最小的同学年龄差距有18岁,可以称之为父子同学了)。当时称大学生为天之娇子,其实我们不过是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幸运儿,适逢时代的变化而赶巧我们碰上了。
  吃完晚饭也是天黑时分。兰溪的夜,很静很清。地坪摆下七张大竹凉床,我们六人一人一个,还有一张就是同学的父亲,一位年近六十地道的兰溪老农民。我们统称他为陈伯。陈同学有兄妹六人,她是家中的老满(最小的),年长的大哥也当兵多年,现在是部队的副团长了,其他几位姐姐哥哥都也成家,作为老满她考上大学,为家里人争了光,一家人都以她为荣。陈伯坐在竹凉床上,抽着水烟,边和我们拉起了家常。
  从陈伯这我们知道了兰溪历史悠久,是个古老的城镇。明朝万历年间称为兰溪市,清末已成为益阳县最大的集市。民国元年置行政镇,其间,厂铺、牙行、河运业等蓬勃发展,逐步成为湖南省著名集镇之一。1944年因日本飞机轰炸曾一度哀废。抗战后,纺织业兴起,并带动各行各业迅速发展,成为当时全国有名的布市。
  兰溪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人杰地灵。这里金家堤支部是中共湖南省委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中涌现出了袁铸仁、欧阳泽、欧阳笛渔、汤鹿泉等革命烈士和叶紫等革命作家。恢复高考后,更是人才辈出,涌现了杨兵等二十多位博士和全国著名的古汉语教授汤可敬等资深学者。
  对于当时读书不多的我们来讲,陈伯说的这些人都没有什么印象,说到汤可敬时,我说:他不就是我们学校中文系的老师么?对的。陈伯说,他可是我们兰溪走出去的人,是我们兰溪的骄傲。
  陈伯讲:夏季的兰溪正是农忙季节,没有空耍。一般春节最热闹。我象你们这么大时,一到春节,赛花鼓、耍流星、舞龙灯、观彩灯、放河灯,目不暇接。还有好耍的就是端午节了,每年的端午节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对山歌。兰溪的龙舟最独特了,龙舟是两层人划浆,坐着划的叫坐桡,站着划的叫插桡,还有扯闪篙的、吹唢呐的、击鼓鸣锣的、放铳的、掌舵的,一条大的龙舟可容纳160余人。特别壮观。说到动情处,陈伯手中的烟壶脑壳也有空中划动起来,时明时灭的烟袋在空中变成了一条流动的火龙。
  山歌,兰溪的山歌好著名。家住市文工团的男同学说:我外婆家是兰溪的,我娘讲兰溪是著名的民俗文化之乡,花鼓戏之乡。最有味的就是在枫林桥对山歌 了。枫林桥两岸对山歌的风俗沿习于该桥建成通行时,工匠与当地农民齐唱山歌庆贺,后发展为对歌,其内容如同《诗经》里的“风”,群众自编自唱,主要反映劳动生活,也有娱乐、打情骂俏等,两岸观念多时逾万人,群众喝彩声响彻两岸。
  那陈伯来一段如何?帅气的男同学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我们也咐合着拍手同意。拗不过我们的盛情,陈伯小心地收好烟袋,然后喝了一口老荷叶泡的茶,清了清嗓子,低声而又有力地唱了起来:
  簸箕,簸箕,簸箕上的麻雀叽叽喳喳一大窝;
  簸箕,簸箕,簸箕上的麻雀好快活。
  蹦啊蹦啊,簸箕上的麻雀吃了小虫吃小草;
  跳啊跳啊,簸箕上的麻雀吃了碎米吃糠壳......
  飞到阿公酒碗边,张开嘴巴偷酒喝醉得像个肉坨坨;
  飞到阿婆镜子前,打翻绣花针线盒,吓得躲进屋角角。
  麻头麻脑的麻雀子在山歌里成了形象活泼,灵动玩皮的可爱小精灵。我们不禁要求陈伯再唱一首。陈伯说,这个以后对山歌时你们到现场来听吧,会唱的唱得比我好的多了去了。
  兰溪山歌,原是劳动的号子,既反映劳动生活,又有打情骂俏的爱情故事。清代枫林桥建成后,五月初五和十五定期在桥驳岸对唱山歌,其曲牌有60多种,分高、平、低腔,板式、唱法众多,群众自编自唱。1956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反映枫林桥民俗风情的山歌《绿鸟姐绿肚皮》风靡全国,一直流传至今。陈伯给我们唱的也是一首流传很久脍炙人口的山歌名曲《簸箕上的麻雀》。
   我问:陈伯,听哒别人讲枫林桥修桥时是一百人,可吃饭的只有99人是真的啵?
  陈伯:当然是真的。陈伯正襟巴衫磕了磕烟壶脑壳,接着说:那个不恰(吃)饭的人就是鲁班大师,是神仙。因为有仙人帮助和保佑兰溪人民,不然,你看,咯用土砖泥巴石头修起的桥修了几百年哒,屹立不倒,还是一样的稳当好用啵。
  老甲(老头的意思),你明朝要到县里去办事,要起早场,还不困觉呀?陈妈在发话了。
  困觉困觉,不扯谈了。你们明朝看了就晓得哒的。
  既然如此,那我们明天就去看枫林桥吧。
  陈同学家在兰溪乡下,距兰溪正街有三里多路,大家一早起来,吃了早饭,上兰溪街。
  而我最想看的是那座传说由鲁班师傅,仙人神助修建起来的枫林桥。一行六人决定先看枫林桥,再逛逛兰溪街。
       枫林桥就横跨在镇西的兰溪河上。兰溪古镇的历史已近千年。早在南宋时期,这里便已店铺林立,到了清末民初,兰溪河成了一条直插湘江到长沙的捷径,兰溪的商贸业务更加红火起来。
  枫林桥,相传是由住在桥东枫林中的老石匠,带领几十名徒弟义务捐资兴建。老石匠助人为乐,造福乡里的精神,感动得神仙下凡帮助。桥修好了,爱唱山歌的兰溪人民,为庆贺枫林桥在端午节竣工剪彩,商定在桥东桥西搭歌台,以比赛山歌来感谢乐善好施的石匠师徒,欢庆兰溪枫林桥的剪彩开通。桥畔的山歌,从东西两岸响起,响彻在兰溪上空,传遍百里湖乡。从此,枫林桥上赛山歌,便成了兰溪人过端阳的传统节目,一年复一年,一代接一代,红红火火,百年不衰,活跃了一方乡土民俗文化,弘扬了乐观向上的湖乡精神。所以兰溪成了“山歌之乡”。
  几时来兰溪听一次山歌成了我心中的梦想。
  夏季的兰溪乡下,一片勃勃生机,大片的稻田郁郁葱葱,当我们穿行其中时,俨然是一群绿野仙子。穿过一条田垅路,来到兰溪街上,记忆里夜色下的兰溪也没有了一点印象,看着倒是与三里桥街有点类似的感觉,无论是街边的木楼房,街两边的布局与摆设,就是做买卖的店家模似也与三里桥有许多相似之处,一点也没有陌生感,让我感到无比亲切。
       来到一位卖烤红薯的老爷爷的炉前,让我的脚步举步不前。我的思绪似回到了十多年前在三里桥一位卖刷把的婆婆与卖烤红薯的爷爷的情景,也是这样一位老人,也是这样一只烤炉,当年那位卖烤红薯的老爷爷帮助那位无依无靠、千人所指、万人唾弃的国民党军官姨奶奶,悄悄递给她烤红薯的一幕又在我眼前涌现......快点走呢,欠烧红薯恰啵?欠得脚都走不动哒。同学的调侃将我拉回现实,这里不是三里桥,这里是兰溪。
  并不是很多人的街面上,只有一些半大不小的学童们在街边玩,沿街的店面开着门,但生意不清不淡,大人们都在做事。我们一群少男少女,都穿着印有湖南两字的运动短袖,(字是我班一位参加过省运会的同学做的模子自己印的)红的蓝的运动衣在这乡间小街上便格外打眼,因为我们的身材在同龄人中都算比较高的,最矮的我也身高有162CM,其她仨位女生都在165CM之上,两位男生身高都超过了178CM,顿时成了人们距焦的对象。
  不习惯成为人们注意目标的我,顿感浑身的不自在,便嚷嚷:天太热,没什么新鲜的,我们还是到河边去吧。
  两个男生也正觉得逛街无聊,便说:好主意。
  来到清澈如镜的兰溪小河边,我们被这里秀丽的风光迷住了。河里穿梭的机帆船,打鱼的小划子,过河的渡船,还有停靠在溪边的许多大木船构成溪上旖旎多姿的景色。碧蓝的天空,澄明的河水,翠绿的岸柳,林立的桅杆、瓦黑的木船,偶然响起在水中的突突声,似在远古的江南水乡插入一曲现代的弘歌。好一幅江南水乡水墨画。
  四
  第三次到兰溪,就是因为叶紫。在之前知道兰溪,也知道了叶紫,但知道叶紫是兰溪人却是近来的事。枫林文苑的社长萧玉书老师吩咐我收集叶紫的所有出版了的文章,为以后对叶紫进行专题研究预备材料。因此,我开始着手准备工作,也开始阅读叶紫的相关作品和资料。
  车子穿行过兰溪时,我很诧异,放眼四望,兰溪的木楼哪去了?兰溪的老街哪去了?兰溪河畔的那些桅杆林立的大小木船哪去了?同行友人告诉我,这可不是当年的兰溪了,如今的兰溪呀,等会参观完叶紫故居再回来看吧。
  从度娘查找得知叶紫(1910~1939),原名余昭明、余鹤林、余繁,兰溪月塘湖人。叶紫出身于一个小官吏之家,家里比较殷实。1926年,湖南农民运动一开始,叶紫一家便在他的满叔,共产党员、县农民协会会长余璜的带动下,投身其中。父亲余达才在县农协任秘书长,大姐余裕春任兰溪女子联合会会长,二姐余也民任兰溪团委书记。而愤青叶紫,则投笔从戎,进入中央军校武汉分校学习。叶紫一家6位亲人闹革命,5位牺牲,让人敬仰。
  长年的奔波劳累,彻底损害了叶紫的身体,1937年“八一三”事件后,痨病缠身的叶紫与老婆孩子,离开上海回到益阳兰溪老家,在贫病中度日。
       1939年10月5日,叶紫丢下老婆孩子,和他手头正在创伤的长篇《太阳从西边出来》,在疾病、焦虑、无奈和苦闷中离开了人世。“太阳”一稿才写了4万字。
  读着叶紫的《丰收》,小说中有关乡风民俗描写不正是民国时期兰溪的写照么。《丰收》中村民打着旗锣鼓伞,抬着关老爷游行求雨的场面,描写得逼真又生动。《偷莲》中写村姑下湖偷摘莲蓬,唱着“偷莲偷到三月更啦,家家户户睡沉沉,有钱人不知道无钱人的苦,无钱人却晓得有钱人的心”的民歌,摇着小船而返。写得既有情致又感伤,极具洞庭湖地方色彩,水乡农民的生活真实,充满生活趣味和艺术感染力。
  翻开叶紫的小说选集,读着《丰收》等多篇小说,读着众人的评论文章,秋天,这个叶紫离开的时节,凄凉如许,天嫉英才,29岁,风华正茂的年龄,却因贫病交加而不得不丢下写了四万多字的《太阳从西边出来》,撒手人寰。
  母亲失去了一个优秀的儿子,儿子失去了一个好父亲,妻子失去了一个好丈夫,国家失去了一个天才的作家。兰溪的天又哭了起来,兰溪的水汩汩的涌动,似诉说对叶紫的眷恋,似诉说对岁月的绻缱。
  岁月似溪水,容易流逝;往事如烟云,容易消散;记忆像小草,容易衰萎。但对于兰溪的记忆,在岁月的河流中没有流逝,在往事的烟云中没有消散,在记忆的衰萎中没有淡忘。在叶紫的小说里我找到了民国时光里的兰溪。
  站在叶紫故居前,我佇立良久,无语泪流,对这样一位优秀的兰溪人民的儿子,一位中国优秀的青年小说家英年早逝,怎不痛心疾首呢。心想,要是换做现在,这么好的时光里,这么美的兰溪,叶紫一定不会为生计担忧,一定会有一个良好家居环境,端坐案前,天天奋笔疾书,把兰溪的美丽,把益阳的变化,把新农村建设的进步写进书里,写入历史。
  光阴,如流水总是不停地赶着生命的足履前行,无论怎么不舍,终将会随着脚步的移动而远离,就如一些人,若风,来了,走了。
  人生没有完满,在前行的路上定会有缺憾,正因为如此,让人永远记住了他---叶紫。
       2020年是叶紫诞辰110年,也许,我们正在编撰的《叶紫丛书 》将作为最好的礼物呈现出来,以告慰先烈与前辈的在天之灵。
  五
  夕阳如火,踏上归途。兰溪虽然我只来过三次,每一次都是来去匆匆,但她的独特,她的秀丽,她的俊俏却也深深植在我的心中。
  这次是我第三次来兰溪,因为陈伯那曲好听的山歌 ,因为对叶紫先生的崇拜,因为对兰溪的模糊记忆,更因为多次听朋友们谈起兰溪的新变化,兰溪已成为益阳的一颗明珠,如今美丽富饶的水乡,每次来都有新的感觉,无怪乎每次来的人都有新的惊奇,赞叹。
      兰溪是一个充满神秘与传奇的地方,兰溪是传播革命火种的地方,兰溪又是一个氤氲着爱情与温馨的地方。
  兰溪的水,兰溪的枫林桥,
  兰溪的双桡龙舟闻天下,兰溪的山歌呱呱叫。
  兰溪的牛杂火锅香遍三湘四水,兰溪的油纸伞撑遍江南水乡。
  兰溪是一种记忆,一种家乡情结的温馨记忆。
  兰溪是一首诗歌,一首历史沧桑的抒情诗歌。
  兰溪是一篇散文,一篇丰富优美的纪实散文。
  兰溪是一个见证,一个益阳市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改天换地的真实见证。
  兰溪是一幅缩影,一幅中国改革开放繁荣昌盛美景的微型缩影。
   一个小小的在河之洲,生发了百世繁荣而葱茏如昨。一条小小的两河汇通处的溪流,却流经了千年的岁月不衰。
  而今又逢盛世昌明之际,党的新农村政策的威力,兰溪的变化,尽收眼底。现实,是最好的教育课堂。在这社会的大课堂里,兰溪人民正紧跟党指引的方向,健步走向十九大指引的新时代,踏上新的征途。

评分

参与人数 1缘币 +18 收起 理由
瓦全铺子 + 18 爱生活,爱缘网,爱加分!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7-12-4 21:19:13 | 只看该作者
请教版版,想申请发个游记专栏,不知可否?本人喜游山赏水,有系列小记也成文。
3#
发表于 2017-12-5 00:09:45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欢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7-12-5 06:14:3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记忆,是一枚种子,总是在不经意间默默开放,就在某个时光,在你的念念不忘和低眉浅笑里开成一朵花
5#
发表于 2017-12-5 06:15:2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老师的文字优美,生动,绕梁九转~
6#
发表于 2017-12-5 06:17:0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咱们从去年开始就取消专栏了~您可以在标题前缀游记呀~
7#
发表于 2017-12-5 06:21:2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五岁就那么厉害!小大人
8#
发表于 2017-12-5 06:22:2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记忆发闸门打开,涌出一个个故事
9#
发表于 2017-12-5 07:23:58 | 只看该作者
文笔优美细腻,人物有个性,譬如“巧云姐”。
10#
发表于 2017-12-5 07:24:23 | 只看该作者
欣赏美文,祝创作快乐!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安徽一线缘贸易有限公司 ( 皖ICP备2022016440号 )

GMT+8, 2024-4-19 17:57 , Processed in 0.24380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