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文化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77|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理想与现实的纠结》读校花书评37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7-5 15:39: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香雪婉儿 于 2017-7-9 19:29 编辑

     看了《校花》感慨良多,一个朴素却真实地故事背后,引发我们的思索,这就是这篇作品的价值所在。
     文章主要叙述了一个用当代称之为“屌丝”的男性,围绕着心目中女神所发生的日常。
虽然描写的是83年的人物,人们的青春和爱情是懵懂和迷茫的。作者真实的书写和表达,既体现了时代的烙印,又与当代的现实特征实现了合拍。   
    作者笔下的徐伟成对男性向往的幻想,虽有大胆直白的描写,却不指涉颓废的日常化生活态度,而是精英化的价值伦理。他固执地去探索“生存+爱情”的复杂表现形式,批判性地在诸如初恋、暗恋,婚姻,社会等视角下对人性造成的创伤,以及与爱情多变复杂的组合关系。
    深刻揭示现实与爱情在中国复杂的生成。首先,琐碎的生活与恋爱,都存在“浪漫化”倾向,对抗命运中的挫折,契合恋爱中的个性要求,表现出一定边缘性与游戏性。同时,这种边缘性与游戏性,又与情爱叙事的“性”有转喻性的暧昧关系。好好的生存是获得认可的欲望,它天然因其超越现实性品格.而与人的情感欲望,有斩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作者描述了理性与社会现实的纠结,罗娟英,一个作者塑造的男性向往的角色,现代称之为“女神”。屌丝和女神,向来不被看好的搭配,也就注定了社会现实所体现的贫富差距。女神所向往的是风光华贵的生活,而屌丝只存在于为生计奔波。
    总而言之,中国近代以来的一个重要错误是不充分发展个人主义与文化多元化。要真正解决中国从古到今的弊病,必须关注人,尊重人,使人性的光辉得以宣扬。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充满了压制科学,铲除知识的因素和氛围,而近代西方科学凭借“平等”和“自由”的支撑建立了“一种理性的权威”,自由独立的资质和品格——“科学就是它自己,不在任何人的管辖之内”。正是由于“从打孔孟到如今,讲的全是尊卑有序”,决定了“真正的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他赞叹知识“知识另有一种作用,它可以使你生活在过去、未来和现在,使你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趣。这其中另有一种境界,非无知的人可解。”从笔者所所描述的80年代的生活,可以发现并不是现在的女性追求变高,也不是只有现在的男性向往丰富,根深蒂固的人性改变不了。
恋爱是美好的  原文中着:
        她抬头看了我一眼说:“都放学了你进去干嘛?”
        我一愣,想了想说:“进去拿东西。”
        她说:“拿什么?”
        我说:“拿书包。”
        她说:“你书包都没带,拿什么书包?”
        我说:“你管我拿什么呢,反正我拿东西。”
        她说:“你的位斗里比脸还干净。”
        我说:“再跟我贫我打你。”
        “你坐一宿我都不管。”她说着把大腿上的书包扣系上,刚要站起来,杨英在旁边推着我的肩膀说:“好男不跟女斗,让着我们女同胞点。”我梗着脖子跟杨英走出教室。
        杨英看孙有炳跟在后头,说:“我跟他说一句话就完事。”
        我跟着她走到女厕所旁边,她说:“今天晚上有事吗?”
        我说:“没事。”
        她说:“那好,我和罗娟英晚上七点半在铁道等你。”
        我说:“是吗?”
        她说:“别臭美,带俩瓶子,给我姥姥家鸡抓点喇喇蛄。”
        我说:“我带上手电,兴许还能给你抓俩青蛙。”其实我根本就没想给她抓青蛙,我是想带她俩顺着铁道往东边遛遛。还有就是和过往的火车对着照,显示我调试电筒的技能
     看到这我只能用现在的话说好傻好天真,其实我认为我们的言语最初的意图就是问路、交友、谋生、保持忙碌、于常识。没有那么多乡愁需要释怀,没有那么多情感需要化解,没有那么多流离需要抚慰。现在的语言静水流深,面面俱到,无孔不入,横扫一切。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表达不了的。多余的时间,丰富的情感,让我们脱离生活之后变得不知所措。于是我们为平衡内心的情感,坦露心声,而把沉迷于文字游戏当作宣泄的依赖。有时也劝自己蜻蜓点水即可,不必沉迷到痛苦的地步。何必为了追求文采的陪伴、惊奇、卓越和刺激,或者为了粉饰言语辞藻的格式、情调、语气、节奏和韵律的荒诞无稽,搜肠刮肚,旁征博引,把自己描绘得那么落寞、伤感、破碎、无所适从。何必为一点文字的奢求而准备那么多脆弱不堪的情感满足那些抽象的文字游戏。有些东西,当你努力表达出来的时候,你就失去了它,这就意味着述说是造成流逝、空旷与疏离的对手。我们在把握不定的事物中总是倾向荒谬、错觉和扭曲的一面,以此来消除被事物愚弄产生的恐惧和焦虑。河水流淌是为了逃离河水,花朵开放是为了逃出花朵,春天到来是为了离开春天,我们盼望夏天是为了怀念冬天,盼望今天是为了怀念过去。我们悲伤是为了逃出悲伤  ,孤独是为了逃离孤独,述说是为了逃离述说。当我们有所渴望的时候,渴望已经不是原来的渴望,当我们有所期待的时候,期待已经不是原来的期待,当我们有所怀念的时候,怀念已经不是原来的怀念。所以我们害怕述说,害怕本来面貌,经常被心里反作用困扰着摆布着捉弄着。颠倒的认知,错位的本能,站不住脚的观点,荒诞的理由,牵强的思维,偏激的思想,自以为是的人性。我们一直在说,却又说明不了什么。说出的话在空气里打滚,没说出的话在心里像翻腾的麦浪。言语在述说和倾听之间作着自己的游戏。当我们说不说更好这句话时,其实我们都心知肚明,还是一直在说,一直在把不说更好的话说出来。不可言说的东西每天都在被不可言说的人说出来。我们怎样说才能说的是别人而不是我们自己,假如不要把别人说成自己,那我们首先得是别人而不是自己,但又让我当别人又让我是自己的角色,我根本做不到。我讲给别人听的话同时又叮嘱他不要讲给别人,他讲给别人时也同样这样说。我们说了别人不可言说的东西,别人说了我们无可奉告的东西,这就是语言的盲点和通病。我们总是在正确的时间里描写一个错误的事实。虽然不想这样做,但不想这样做的结果总是这样或那样驾驭我们。我们除了表现出大吃一惊的样子,也只能稍稍礼貌地为此停顿一下,算是对此事做出一个抱歉式的呼应。然后讲述还会必须如此,而且这种必须如此在以后的习惯和看法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说过;写作是扭曲的才能。这句话理智而又抽象地定义了作家与文学之间的本质。我们一直在喋喋不休地倾述,却又像什么都没说。仿佛我们陷在了摆脱言语的痛苦和我们自身造成的空旷的漩涡里。但是,我们得装出一直在说得样子中国文化观念和现实政治中根深蒂固的“反智”倾向,使求知和求真的科学活动始终缺乏必要的合法性和独立性,权力统摄、意识形态禁锢、道德规约等多管齐下,文化不断走向歧途。即不是如培根所言“力图按照宇宙的尺度”而是“按照人的尺度”来看待世界以及科学活动本身,这里的“人”是强权者的代名词,换言之,客观性被主观性,而且是极端狭隘和武断的主观性所取代,踯躅于歧途的是已经或多或少失去了个体自我之“尺度”的知识分子。
    作者描述的徐伟成围绕着罗娟英所发生的一系列小故事,小细节的描写也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向往与自嘲,求而不得,得而不惜,是现代人的通病。又让人对现在社会关系解决一切问题,和文中当初的市长信件解决工作问题深感社会的发展。
    琐碎的生活细节琐碎的小故事串联的一个对生活有美好向往的屌丝的日常,又嘲笑了屌丝的不自量力与生活的心酸。作者用细腻的笔法,给我们展现出在那个时代的人物故事,简单而真实,生动又立体。让我们回顾自己的青春生涯和思索明天脚下的路。

评分

参与人数 1缘币 +18 收起 理由
瓦全铺子 + 18 爱生活,爱缘网,爱加分!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7-7-5 15:42:24 | 只看该作者
赏读新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7-7-5 15:44:48 | 只看该作者
是徐伟成不是徐为成
4#
发表于 2017-7-5 18:00: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7-7-5 19:14:5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文笔流畅,胸怀锦绣~如果再用心些,必是难以超越的尚品佳作~!
6#
发表于 2017-7-5 19:15:0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文笔流畅,胸怀锦绣~如果再用心些,必是难以超越的尚品佳作~!
7#
发表于 2017-7-5 21:24:0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作者用细腻的笔法,给我们展现出在那个时代的人物故事,简单而真实,生动又立体。
8#
发表于 2017-7-5 22:31:12 | 只看该作者
青葱岁月难忘
9#
发表于 2017-7-6 07:55:16 | 只看该作者
欣赏佳作,写的真棒
10#
发表于 2017-7-6 12:04:19 | 只看该作者
写的非常好,衷心的佩服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安徽一线缘贸易有限公司 ( 皖ICP备2022016440号 )

GMT+8, 2024-5-7 13:04 , Processed in 0.06495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