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文化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04|回复: 2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审判与理性:关于长篇小说《校花》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主题53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7-13 11:00:1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香雪婉儿 于 2017-7-15 06:39 编辑

                 审判与理性:关于长篇小说《校花》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主题      郝书许

    我看她生气的样子,别提多高兴了。我学着我妈审我的样子,说:“说吧,昨天干了什么好事?”
    所答非所问:“什么好事坏事,你来得那么早?”
    我也答非所问:“不是那意思,我是说罗娟英怎么没来。”——题记
    序言:纵观北京作家徐伟成近期创作完成的长篇小说《校花》,从其文学主题来看,原则上对于批判现实主义写作态度及其写作手段的把握比较规范也比较精确。但是,这种基础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态度之上的历史描绘与历史反思,既不同于其他作家单纯的文学写实思想,也不同于将历史与现实的单一层面的比较方针,而是在某种意义的荒诞情绪中去揭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景象包括社会日趋进步与发展的起步过程中,在中国人民精神中所普遍存在的困惑与来自某种优越感层面的幻灭与价值层面的重估。这种困惑的层面一开始就被明显的展示。而之后,作者又以社会研究的方针出发,依此类推逐步揭示出那个时期人们对于婚姻情感的态度,社会流动机制的态度包括社会个体成员的独立觉悟层面。在本文当中,我们将注重讨论一下关于长篇小说《校花》的现实主义文学主题及其文学本身的批判问题。
    与此同时,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格式展开复杂化的文学叙事方针,让他得以在作品中随心所欲的发表自己对社会,对于其他各种不同类型领域的观点和意见,增强了叙述的联惯性与逻辑性。
   《一》关于现代中国婚姻领域的讨论。在《校花》的下半部当中,作者通过罗娟英婚姻的经历,着重分析了中国当时对待离婚行为的态度及其与道德的强行捆绑观念。很明显,罗娟英这一文学人物的塑造包括人物的命名,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在全国引起广泛争议的遇罗锦。从遇罗锦到罗娟英文学人物的塑造过程来看,作者所具备的文学功力非常深厚,也非常富有联想思维。除此而外,不仅仅是罗娟英姓名的制造与历史环境相关,而另一文学人物魏生京,则明显有影射魏京生的用心良苦。
    罗娟英在作品中是一个被明确确定为在婚姻上有两次失败经历的婚姻经历者。但是,她婚姻的失败并没有阻止她幸福的进程。她依然是别人所追求的恋爱及婚姻的对象。作者在这方面的描绘目的非常复杂而又非常具有特别重要的讨论意义。作为一个婚姻曾经失败过两次的女人,她并没有象《我不是潘金莲》的女主人公李雪莲那样对社会进行整个的反复控诉与复仇,而仅仅只是非常坦然自若的接受了婚姻失败的残酷事实。从作品中的具体描述来看,她的离婚仅仅只是因为二次所嫁丈夫的懦夫品行所导致。因此,徐伟成借罗娟英婚姻失败事件所进行的婚姻观念,婚姻价值,婚姻道德及其婚姻失败所折射出的社会反映等方面的集中讨论,使《校花》的文学主题既高于遇罗锦的坏女人范畴,也高于《我不是潘金莲》中李雪莲的个人觉悟探讨(《校花》片段):他妈说我的眼睛特别不好看,说我一笑特别像潘金莲,他妈没事闲的就给张东旗写信。
    另外,作者还匠心独具的不放过每一个有可能证明当今社会关于婚姻态度及其婚姻观念的每一个细节。爱情在作者本身的思考中应该是个什么呢?他已经非常明确指出了出自内心的爱情属性:为了爱情放弃亲情,放弃责任,放弃尊严。孙有炳是罗娟英众多追求者其中的一位男人,但是,也是一位追求失败的男人。而作者通过这个男人的婚姻经历,也明显暗示出未婚同居并不是今天中国才特有的两性状况,而是由来已久(《校花》片段):这小子在信中说自己混的不错,在潞河医院门口做餐饮。听说婚也模模糊糊结了,不结也在同居状态,让我想象不到的是跟他的姑娘竟是老孙家早点摊的二丫!更让我想不到的是这小子现在画国画,信里说前些日子还送给我家一幅四尺整张的花鸟画《群鹰图》。
   《二》关于中国社会流动机制的讨论。每个人都有一个价值观,自己对社会的价值也有一个评估。有的人比较客观,有的人比较主观。主观有两种:一种是过低,像我们常说的自卑、不自信;一种是过高,像理想、梦想、妄想。在长篇小说《校花》的文学思考中,对于社会流动机制的反思应该说非常深刻。其中主要是表现在中国接班制度的展示与审视。
    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叫做社会流动。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社会分层是一种普遍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是由各个阶级、阶层组成的分层体系。社会流动的程度与社会分层体系封闭或开放的程度密切相关。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社会的阶级、阶层体系是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社会流动非常稀少。如古代印度是一个实行种姓制度的封闭社会,各种姓之间的流动是不可能的。现代工业社会,社会分层体系是开放的,社会流动比较普遍。例如,美国许多年来都保持着相当稳定的社会流动率,1962~1970年间,美国的社会流动出现从非技术的体力劳动向着管理阶层、专业化的技术工作移动。这种变化60年代比50年代更突出。精英复制所谓循环,是指精英群体产生于非精英群体的过程;而所谓复制,则是指精英群体的自我再生产过程。帕累托最早提出循环的精英产生机制。
    但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曾经有一个子女接班的用人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是有违社会流动机制的一个措施,至少是血统论的延伸。子女接班是根据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开始执行的,其中规定:工人退休、退职后,家庭生活确实困难的,或多子女上山下乡、子女就业少的,原则上可以招收其一名符合招工条件的子女参加工作。招收的子女,可以是按政策规定留城的知识青年,可以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也可以是城镇应届中学毕业生。自从我们国家颁布劳动法实行合同制以后,就终止了子女接班的规定。
   《校花》片段:小马这个人极其简单,在家行五,没上完高中父亲提前一年退休,就是为了让他接班,刚上班一个多月。我一算这小马也就和我们同岁,一聊到这个份上,我就更随便了,我们仨有说有笑到了马桥扳道房。无论是小马还是徐伟成本人,包括作品中其他的文学人物,包括当时整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许多子女都是子女接班制度的受益者与享受者。但是,随着劳动法的颁发,这一制度的瓦解也摧毁了这一具有乐园意义的国家制度。徐伟成在作品当中不止一次的强调这一制度既体现社会优越性的同时又违背社会流动客观规律的恶劣本性,反映出徐伟成文学主题的宏观性与极其强烈的社会领域的反思。徐伟成在作品中既没有以任何姿态去评价子女接班制,也没有去批判这种子女接班制给社会制造的更多不公正循环,而是以极其平缓的态度,和作者一起反思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每一个探索与实践。另外作者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还有意使个别人物的身份多重化,以证明这个社会流动机制的存在。另外,作者还通过自己出狱后社会某些人角色所发生的变化将这种流动的特征展示到极点:我自出狱那一天就想见她,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第二次见孙有炳时,我流露出想见钱君英一面,打听打听英兰的事情。今天见她在有沧桑感的同时,还要装点假牛逼,如果不装我跟她的差距就太大了。她现在正上夜大,上完夜大就当副行长,他爸在行长这个位置上退下来之前,已经提拔了一大批中青年干部,现在北京有两家分行行长都是他爸的老部下。
    《三》关于长篇小说《校花》本身的文学态度。很明显,关于罗娟英文学形象的处理过程,在作品中是一个从校花到离婚N次坏女人的过程转换。作为校花,她前期的形象主要是贯穿了刘心武《班主任》中谢惠敏的某些经历及其人物的个性,作为遇罗锦式的坏女人,她是离婚两次的女人,而其后来的生活态度,则主要集中在对于《我不是潘金莲》李雪莲文学关系的对应思考。
    刘心武短篇小说《班主任》作品所讲述的悲情故事,触及了被长时间的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所摧残的人间亲情,唤醒已经厌倦了紧张斗争的中国人内心感情中久遭压抑的一面,成为此时关于思想解放和艺术民主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划开了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界限,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由于伤痕文学出现在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初期,它摆脱了虚假、夸饰,转向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人、真实的情感的再现,作为一个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起到一定的先锋作用,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政治与社会层面上。尽管当时有些作品还很粗糙,艺术上不尽完善,但它以过去的“十年浩劫”作为批判对象,揭露它在各个方面对人民群众的伤害,剖析这种种伤害所造成的难以愈合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疤痕,把文革的反动实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同时党和人民群众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的不屈斗争的真实再现,都使新时期的文学受到影响,这些都标明现实主义的复归。“批判与启蒙”是伤痕小说的特征,虽然它的局限体现在政治的批判、道德的谴责、感情的冲动上,然而它以对真实性的追求,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伤痕小说在新时期文学发展初期占据着主流地位,并影响着后来文学的发展。
    但是,将罗娟英与谢惠敏,遇罗锦,李雪莲相比来说,罗娟英的文学形象则更加丰满更加客观,也更加宽容理性的对待自己理想失败及其婚姻失败双重失败的人生态度。或许她是一个曾经具有校花光环的学生时代,然而由于她生活的特定年代,不得己的和谢惠敏同样思考着一个什么是流氓,甚至吉他也被称为流氓琴的幼稚问题,作为一个遇罗锦式的坏女人,她所表现的仅仅是宿命然而却又不象遇罗锦那样将失败的婚姻归结为社会的偏激与偏见,而同样,作为有与《我不是潘金莲》中李雪莲同样经历的婚姻失败者,并没有象李雪莲那样极其扭曲的将自己的假离婚归结为社会秩序的问题而不停上访,甚至出现大闹人民大会堂的闹剧。因此,长篇小说《校花》在当今社会复杂的文学关系中能够理出一个如此的文学思考,非常难能可贵。  
    另外,作者还别出心裁的在作品中,通过一个相应的,书单式的方针列举了一些国外书籍对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文化,觉悟及其心智方面的启蒙:家里藏书不少,我左翻右找最后选了两本,一本是《普希金》,一本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当我看到普希金为了捍卫自己爱情,和自己的连襟丹特士在彼得堡郊外黑河边的雪地上举行决斗时心潮澎湃。我心里在一次次地念着,老普,英雄啊。我手挑着大拇指,像《智取威虎山》里的少剑波赞叹杨子荣一样。丹特士你等着吧!娜塔丽娅你看着吧,我一定要把丹特士的股骨打碎!我替普希金暗暗地宣誓。      
    看完《普希金》我又看《伊利亚特》。阿基琉斯力战克珊托斯河神,看到赫克托乌被阿基琉斯杀死,我心潮澎湃。在和鸡崽决斗的前一天晚上,航天工业部第五研究所家属院上映《英雄儿女》,这个电影我已经看过两遍,可那天我又去看了。我和孙有炳走了十里路,在家属宿舍南边翻墙而入,早早地占领了防空洞门上的墙垛。电影七点四十五分正式开始,当我看到王成拿着最后一支爆破筒从战壕里跳出来,向敌群一跃时,我热血沸腾,我听着王芳为哥哥谱写的战歌,唱响前线每一个角落的时候,失声大哭。“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我的肌肉没有一块不在跳动。鸡崽,你等着吧!明天我将摧枯拉朽地将你打败。我在回家的马路上唱着……怒目喷火热血涌,敌人腐烂变泥土……我高喊着英雄王成最经典的那句话: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我一次次地重复着这句话,以此来给自己信心,增加自己的勇气。
    结束语:流氓的悲剧还在延续,及其现实主义元素是长篇小说《校花》非常可贵的两大文学主题。作家徐伟成为了突出表现出这种孤独,在作品的一开始,就安排了一个让人想起《百年孤独》行刑队的类似情节:我为了罗娟英打架被判10年,并发配青海唐格木农场。到农场我开始写申诉,每个月最少发一份,我们队长一看到申诉状就皱眉头,总说:“你们八三年这批严打的犯人——”
    而流氓的悲剧还在延续,则体现在作者的另一种孤独精神的揭示:葫芦袄上前拽住张东旗的衣服,高喊:“抓流氓啊,别叫流氓跑了呀!”
    我腾出手推搡着葫芦袄,她看寡不敌众,朝霍国强大喊:“大哥,别叫他跑了呀。”
    霍国强听着对讲机嘶嘶拉拉响个不停,他举起对讲机砸向张东旗。张东旗一闪身,对讲机重重地砸在路边的树上,反弹到花池子里。这时警灯闪烁,五六个警察跳下车来,罗娟英站在张东旗前面,霍国强大喊:“娟儿,你让他跟我回去做个笔录,我保他无事,他要跟你走,事儿就大了。”
    罗娟英挽着张东旗的胳膊说:“霍国强,你不要过来,你不要再逼我,再逼我我就死给你看。”她边说边向后退。
    葫芦袄向六七个警察喊:“快抓他呀,别让流氓跑了!”看着前方她和他的背影,在路灯底下,一会儿明一会儿暗,终于暗下去,暗下去……罗娟英始终没有在作品所提供的特定空间中找到自己名正言顺的幸福与孤独,最终还是将自己的命运锁定在孤独的包围之中。那一切的荒诞直到故事结束还没有完结,实际上是个深沉的文学伏笔:谢惠敏的故事结束了,遇罗锦敏的故事结束了,李雪莲敏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罗娟英的故事并没有结束,而之所以并没有结束,则是因为关于道德的话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个时代可以终结一场战争,但是,一个时代却不能轻易的终结一场观念。

评分

参与人数 1缘币 +27 收起 理由
瓦全铺子 + 27 爱生活,爱缘网,爱加分!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7-7-13 11:02:5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老师的文章全面,细致。厉害了!~
3#
发表于 2017-7-13 11:03: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支持,先提起来,慢慢品读~~
4#
发表于 2017-7-13 11:23:36 | 只看该作者
写的非常好,值得我们学习,笔锋很厉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5#
发表于 2017-7-13 11:45:17 | 只看该作者
写的真好  学习了
6#
 楼主| 发表于 2017-7-13 12:44:5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大家阅读支持!
7#
 楼主| 发表于 2017-7-13 12:46:4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香雪婉儿 发表于 2017-7-13 11:02
老师的文章全面,细致。厉害了!~

谢谢婉儿告知消息,然后才能看到徐伟成先生的大作!
8#
 楼主| 发表于 2017-7-13 12:47:5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毅然 发表于 2017-7-13 11:23
写的非常好,值得我们学习,笔锋很厉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互相交流!遥握!
9#
 楼主| 发表于 2017-7-13 12:48:2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我本狂人 发表于 2017-7-13 11:45
写的真好  学习了

谢谢
10#
发表于 2017-7-13 13:00:37 | 只看该作者
道德的话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个时代可以终结一场战争,但是,一个时代却不能轻易的终结一场观念。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安徽一线缘贸易有限公司 ( 皖ICP备2022016440号 )

GMT+8, 2024-4-23 23:56 , Processed in 0.06547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