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文化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61|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法之源,汉隶为本——和著名书法家石海谈书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14 20:34: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书法之源,汉隶为本

——和著名书法家石海谈书法

伍剑

伍剑:石海先生你好!前不久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看见你和中国书法协会主席张海先生同台表演书法,武汉书法的同仁对您表示祝贺。中国的书法艺术不仅是艺术,他更是一种文化。我一位并不懂书法的朋友在电视里看到你书写的六朝汉隶书法,赞叹不仅,他说,我真正感受到中国书法的魅力。

石海:是的,由于电脑的广泛使用,中国书法也从作为日常书写的工具渐渐转变到继承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既然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书法就应该溯本求源,什么事中国书法的本源呢?提起汉代,人们的大脑中便会泛出一词:“大汉雄风”。此时四海一,车同轨,书同文。隶书始于秦,成熟于西汉,鼎盛于东汉。其时,摩崖横空出世,碑碣斗艳争奇。从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6年),至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短短三十年间,以时间为序,便依次涌现出《乙瑛碑》《礼器碑》《孔宙碑》《鲜于璜碑》《史晨碑》《杨淮表记》《曹全碑》《张迁碑》等,一时间,群星灿烂,万骏驰骋。可以想见,当时的书家,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功力深厚。这些碑刻,均未署名,而中间随便哪一位,无论是官员还是士庶,以他的艺术功力及其对中华书法史的贡献。

伍剑:据说从"二王"和颜柳的出现,人们开始追捧楷书和行草,而汉隶似乎受到冷落?

石海:书法在古代是作为书写工具成在的,楷书的书写自然比汉隶简单,所以楷书受到追捧是正常的,这是历史决定的,就像现在电脑书写更为简单,大家都在电脑上打字。说到六朝汉隶的振兴不得不说到我的受业祖师清道人李瑞清老先生。李瑞清先生对“三千书法探究源头,归宗与汉隶”,使得人们重新认识到六朝汉隶书法的伟大。

伍剑:哈哈,这样说起来,我和石海先生也有渊源。我受业与清道人李瑞清的孙子李希仁老先生,听说石海先生受业与邓少峰,而邓少峰先生十六岁师从李昌誉学习书法,李昌誉是清道人李瑞清真传弟子。

石海:对。当今数不清的大书画家都与清道人李瑞清有着渊源,张大千、李健、吕凤子、徐悲鸿、程十发、潘天寿、丰子恺等等,数不清的大师都是清道人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也由此可见清道人的成就之高。

伍剑:隶书拙巧相生、简远高古,的确是中华书法的精髓。隶书是汉字文化的积淀,是一种心境的悟解,更是一种哲学的意境。隶书书法可欣赏、可品味,而且更需要神会。

石海:是的,隶书在笔法上是透过刀法见笔法,同时,也要透过悠悠岁月的风雨赋予汉碑的某些表象,看其本来面目,并着重汉法与汉风两个方面,二者互为表里,互为依存,一为形而下,一为形而上。汉法是汉代法度,制度在书法作品中的反映;汉风是两汉时代风貌在书法作品中的外化。汉碑中之礼器、曹全、嘉平残石等碑在点画、用笔、结字等书法要素上,汉法体现的比较充分,学习隶书,宜从此入。汉味的获得,除临帖之外,可结合汉代的建筑、雕塑、画像石,诗歌等文学艺术作品综合体悟,日积月累,自然浑化,接引汉风。

伍剑:现在我们真正谈到文化范畴了,书法就是文化,而书法文化是通过书法的线条来传承的。

石海:我们谈论的书法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书法的根基在用笔用线。我以为笔笔见力度,笔笔见精神。线条中的力感是字的灵魂。在用笔上方、圆、尖齐用,拧、绞拖并施,尽可能将线条灵动起来,丰富起来。古代经学有两种境界,一种是“我注六经”,侧重于训诂考证、章句解疏,另一种是“六经注我”,侧重于义理阐发,借古人经典寄托自己的观点。我提倡后者,在古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的东西,有时代的气息才是真正发扬中华文化。

伍剑:是的,汉碑文字,数量比较多,又各具风貌,五彩缤纷,姿态万千,各臻其妙,这也说明汉隶书法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开放性,包容性。所以老先生说:书法之源,汉隶为本,就体现在这儿,对吗?

石海:是的。最后,我想说上一句,万事有源头,追本溯源才能真正的学好书法。

伍剑:谢谢。我们今天的谈话就到这儿,有机会再找石海先生聊天。


2#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20:35:03 | 只看该作者
隶书拙巧相生、简远高古,的确是中华书法的精髓。隶书是汉字文化的积淀,是一种心境的悟解,更是一种哲学的意境。隶书书法可欣赏、可品味,而且更需要神会。
3#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20:36:01 | 只看该作者
汉法体现的比较充分,学习隶书,宜从此入。汉味的获得,除临帖之外,可结合汉代的建筑、雕塑、画像石,诗歌等文学艺术作品综合体悟,日积月累,自然浑化,接引汉风。

4#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20:36:57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谈论的书法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书法的根基在用笔用线。我以为笔笔见力度,笔笔见精神。
5#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02:47:08 | 只看该作者
线条中的力感是字的灵魂。在用笔上方、圆、尖齐用,拧、绞拖并施,尽可能将线条灵动起来,丰富起来。古代经学有两种境界,一种是“我注六经”,侧重于训诂考证、章句解疏,另一种是“六经注我”,侧重于义理阐发,借古人经典寄托自己的观点。我提倡后者,在古人的基础上有自己的东西,有时代的气息才是真正发扬中华文化。

6#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02:48:4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中...!
7#
发表于 2019-11-25 10:59:1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0-2-1 20:50:29 | 只看该作者
欣赏,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安徽一线缘贸易有限公司 ( 皖ICP备2022016440号 )

GMT+8, 2024-4-20 08:16 , Processed in 0.09659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