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展的波浪 发表于 2023-10-7 10:53:26

方信孺三访浯溪


方信孺三访浯溪
      浯溪经唐朝元结寄寓营造,特别是有了元颜《大唐中兴颂》碑刻以后,到宋代,竟然掀起了一股打卡游览浯溪胜景的热潮,各路“神仙”名人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与其他文人墨客一样,方信孺对浯溪早就心仪已久,打心眼里期望着,有朝一日能到浯溪一览风采,以了却心愿。      方信孺(1177-1222),字孚若,号诗境甫,自号紫帽山人,又自号好庵,福建兴化军莆田县人。十六岁那年,即绍熙癸丑四年(1193),方信孺因父亲在广西桂林工作(据吴猎撰信孺父《故广西转运判官方崧卿祠堂记》,崧卿于绍熙壬子(1192)四月至桂林),前去探望。他从家乡莆田县出发,经洞庭湖到湘江,一路溯江而上,途中有幸路过浯溪,不由心花怒放。当他得知前面危崖耸立处就是浯溪的时候,他立即叫船工靠船湘江岸边,便兴高采烈地直奔浯溪而去。      此时的浯溪,古树苍翠,怪石遍地,亭台高耸,游客络绎不绝。方信孺见了,心想,浯溪果真不负盛名,游兴大增。他一路赏过蜿蜒而来的清澈浯溪,走过四季飘香的渡香桥,踏上一条崎岖的石板小径,不一会儿,《大唐中兴颂》碑就赫然走进了他的眼帘。      面对巍峨的摩崖,面对元结的颂文,面对颜真卿正大气象的楷书,方信孺的心灵顿时被深深地震撼了。他就像学生一样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将颂文一字一句地读了一遍又一遍,连连赞叹元结之文奇,颜真卿之字绝。方信孺自幼聪慧过人,“有隽才,未冠能文”,备受人们称赞。此次游浯溪,其诗心自然涌动不已,一行行诗句,也似乎跃跃欲出。然终因不知何故,未曾留下一诗一文,实属一件憾事。      方信孺步入官场较早,三十多岁就历任禺县尉、萧山县丞、兼淮东随军转运属官,后又任国信所参议官、肇庆府通判、新州知州、韶州知州、临江军知军。嘉定五年(1212),方信孺知道州军州事。方信孺接到调令,不敢怠慢,随机便从广东出发,一路北上,再游湘江,并第二次览胜浯溪。然又因赴任在即,来去匆匆,仍然没有留下任何诗文。      方信孺于是年十月初十到达道州,但他在道州只干了三个来月,就被调任广西提刑(据《道州宋太守题名记》记载:方信孺嘉定五年十月初十日到,当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除广西提刑,六年正月十六日替),一干就是整整五年。方信孺身在广西桂林,却心系浯溪,从心里仰慕元、颜。某日,方信孺再游龙隐岩,他想起浯溪的如画山水,想起元结和颜真聊的中兴颂碑,想起自己二游浯溪的情景,挥笔写下一首诗词《西江月·再游龙隐岩》,追和陶商翁韵(陶商翁即湖南祁阳人陶弼)。词曰:      碧洞青崖著雨,红泉白石生寒。朅来十月九湖山。人笑元郎太漫。      绝壑偏宜叠鼓,夕阳休唤归鞍。兹游未必胜骖鸾。聊作湖南公案。      其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方信孺对浯溪、对元颜念念不忘的一片深情。      机会终于从天而降。嘉定丁丑十年(1217),方信孺提点湖北刑狱。他遵命乘上官舫,一路顺风顺水,不日便到了浯溪。      是年,方信孺年方四十,本应年富力强,精力旺盛,却因身体缘故而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一路游览下来,已经虚汗淋漓,气喘吁吁了。中宫寺和尚见了,将方信孺请到寺中稍事休息。方信孺来到寺中,心情得到平息,他理了理思路,原来,自己已经先后三次游览浯溪,不禁“哈哈”一笑,说,吾乃三访浯溪也。      中宫寺和尚听了,说,施主三游浯溪,乃浯溪之幸,以后还望再来游览。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方信孺深知,此去湖北,与湖南尚且相接,不甚太远,要来浯溪也不是一件难事。可是,可是可是太多,能否成行,却无定数。如果下次朝廷能再次将我调到湖南,当然是再好不过了;如果是调到离湖南更远的地方,那就与浯溪从此无缘无份了      后来,方信孺果真被调做大理寺丞、淮西转运判官、淮东转运判官兼提刑兼知真州、主管华州云台观和主管建康府崇禧观,与浯溪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已越来越远,此为后话。      而今,自己又身体不适,无心吟诗作词来表达对浯溪的挚爱,不如题名留念,以不枉三访浯溪。于是,方信孺向和尚借了文房四宝,匆匆来到现在的石屏区,选准一方合适岩石,用衣袖在石头上面擦了一擦,提笔写上“莆田方信孺,绍熙癸丑、嘉定丁丑,三访浯溪。”当即镌刻。      此题名碑在浯溪摩崖石刻中的编号为:373—55号,长95厘米,宽150厘米,字大20厘米,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据瞿中溶《古泉山馆金石文编》记载:方信孺题名,高不计,广四尺九寸。七行,每行一二三字不等,正书,大径六寸许,卧刻于石溪石门右北小石上,半没土中,予发土搜剔出之。“三”上一字,石已损阙。      考宁宗戊辰年改元嘉定,终于十七年甲申,其十年当为丁丑。《粵西金石略》谓嘉定九年十二月尚为本路运判,则此丁下所缺一字必为丑字,盖信孺于是年去广西任,复经浯溪,而又两游其地,故云三访耳。此刻前人未著述。      另,右刻在柳公台之下。丁下丑字尚可辨识。瞿氏之言,为足徵信也。惟云复经浯溪,而又两游其地,恐未必然,其再访浯溪,或在由韶至道之时欤(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九十二)。      方信孺三访浯溪,有不同版本传说,但毕竟是事实。由此可见,浯溪文化,在宋朝文人墨客的心中,是多么地具有光芒四射的吸引力。



清和 发表于 2023-10-7 12:12:43

坐个沙发{:smile:}

柳泉居 发表于 2023-10-7 13:10:58

赏读佳作。

松雪远阳 发表于 2023-10-7 14:57:41

赏读佳作,问好

清和 发表于 2023-10-7 19:02:11

赏读佳作,感受历史文化,描写细腻。

清和 发表于 2023-10-8 09:04:49

问候,秋安快乐。

舒展的波浪 发表于 2023-10-11 17:20:26

清和 发表于 2023-10-7 12:12
坐个沙发

谢谢老师鼓励。
问好。

清和 发表于 2023-10-11 20:23:02

问好朋友。

舒展的波浪 发表于 2023-10-13 08:43:20

柳泉居 发表于 2023-10-7 13:10
赏读佳作。

谢谢老师鼓励。
问好。

吴国光 发表于 2023-10-13 08:58:36

佳作迟来欣赏!问好!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方信孺三访浯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