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为心声 发表于 2023-9-22 16:07:26

浮山 ‖ 随笔:成家老故事传说/作者 成优胜



   皖桐成氏汤沟古镇一支,现有四五百人。开枝散叶于枞阳、铜陵、贵池、安庆、庐江等地。大约于三百年前从清净乡,即现今的钱铺镇成家老迁来。成家老距汤沟镇二十五华里。
       而从成家老迁出的人就更多了,现在的成家老据了解只有几户成姓人家了。听家族老人说,老家不发人,走出去的人都有点出息,缩在家里的人基本就那样,没有多大起色;这是家族老年人的口语,一个缩字把那种畏首畏尾不思进取的状态表达得淋漓尽致。也印证了施耐庵老先生说那句古话:母弱出商贾,父强做侍郎,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
      研究《皖桐成氏宗谱》可以看出,自一世祖文公定居皖桐清净乡之后,有迁出荆州的,有迁出徽州的,有迁出金陵的,有迁出溧水的,有迁出句容的,有迁出当涂的,有迁出凤阳的,有迁出庐江、贵池与桐城的。后来他们都与老家失去了联系,也许加入旁系家族。也许还有被改成了程与陈的,这里绝不是空穴来风,我的两个姐姐嫁出去之后,当时我还很小,少不更事。在户籍改革身份证登记时她们俩都被改作陈姓,等我长大看到时,那叫一个气呀!后来质问当地户籍登记员,他们说“谁还知道还有这个成姓”?可是现在想改过来已经是很难很难的事了。
      总之后来回故里寻根的人不是寥寥无几而是根本了无。究其原故无外乎,家族凝聚力不强,家族文化没有代代相承,家族观念淡漠,各自为政,各怀私胎,盖莫如此也。唯有两个家族传说故事却是代代相传到现在,深植每一个成氏族人的脑海。一个是一世祖葬於乌龟山的故事,另一个是半截碑的故事。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说一世祖的故事。
      我的父亲士元公生于1929年,九十二岁高龄离世,葬于横埔镇新华村老庄公墓与吾母同圹,有碑;祖父昌银公字守莹,生于光绪三十年,八十四岁高龄离世,葬于汤沟镇彭山村杨湾坐东朝西为乾位,没有立碑;吾用古砖雕刻一个简易墓碑,注明姓氏与后人地址。曾祖父其来公,字德山,生于同治十年辛未五月初四即1871年,曾祖母金氏,生于光绪五年即1879年,共生五子二女。曾祖父血吸虫大肚子病,约于1923年离世,当时暂厝在汤沟狗形山狗尾,最小的叔祖昌宏公只有四岁。金氏老太太精明强干,在那个过继成风,出祧如云的年代,金氏认为需要过继的房头都是孤子弱房,不祧也罢!没有让一个孩子过继出去,她一人苦撑着把子女们拉扯大,且培养三叔祖(昌满公字守礼)成为一方叱咤风云的保长,曾将共产党、国民党、日本鬼子三方代表协调一致,同聚成家老屋一堂,共商汤沟的防务和税收事宜。当时在老桐城四乡八镇说起成少兵无人不知,在他治下成家人没有一个男丁被抓丁,没有一个妇女被日本人侵害。金氏老太太烧得一手好菜,发动众儿媳把三方代表吃得油光满面点头称快赞口不绝。金氏老太太1953年病逝后与曾祖父合葬在狗尾山,壬山丙向。当时新中国已成立,三叔祖的政治定位没有明确,带病丁忧在家。金老太太离世时没有立碑。说起汤沟镇红杨树成家,七里八乡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我的《神奇的姐妹红杨树》2014年发表于《安庆日报》,这棵树至少有五百年树龄,三四个人张开臂膀才能合围,几十里路之外就能看到他高大的身影。大树下几百年来居住着成家人。而这里除了迁出去的,剩下的三四成的人口都是二老的支下,现存四大房头都人丁兴旺瓜瓞绵绵。并商定准备择良日良时为二老修葺墓园重立墓碑。
       以上是在汤沟周边安葬的先祖,安葬时间与地点我都清楚。父亲在世时给我买了一把崭新的柴刀,嘱咐我每年春秋两季祭祀时都要带刀上山,砍除坟上杂树杂草。听老人们说:祖坟生杂树子孙出樗散之才。所以几十年来每年春秋两季祭祀,必然带刀上山,祭祀也从未断绝。高祖必仕公,字宝才,生于道光六年即1826年,离世於同治十一年即1874年。葬于谢家山,时至今日我也没有找到谢家山在哪,愧对列祖列宗!至于天祖应和公,更是无从找起。再以上的烈祖太祖远祖一世祖都是葬于成家老边上的乌龟山(现在叫乌山)。
       传说我皖桐一世祖下葬时,选准了乌龟山,特地找到地星看风水。当时地星坏了心思,虽然找到了龙穴,但是他没有说明情况,在开圹打井时,挖到三尺深时,挖到了一块石板,下人不知如何是好,就问地星怎么办?地星说撬开石板,可是石板撬开之后,下面是一窝火龙蛇,地星又叫把火龙蛇全部铲走,铲走了三簸箕,然后才下葬。下葬时电闪雷鸣,暴雨如注,当天无法下葬。当夜一世祖托梦家族主事,不该敲开石板,更不该铲走火龙蛇,那块是“乌龟地”,石板是龟壳,火龙蛇是肠肚心肺,都已经成型了。如果没有撬开石板直接葬在石板上,后人会出高官宰相,现在挖坏了风水,已经没有办法了。第二天家族主事的人寻回一些火龙蛇(当时是冬天蛇已冻死),把石板又重新盖上,再把棺木置于其上再封土。很可惜风水已经破坏了,只能世世代代出阴官了。这里的阴官非宦官、近臣或雨神而是戏台上的演员,唱戏扮演官吏的人。
      皖桐鼻祖天祚公,于南宋末年,蒙古人即将打过长江统一全国时,携四子文武韬略,溯赣江渡鄱阳,顺长江而下到达皖桐清净乡。也许觉得皖桐自古是个人文昌盛之地,清净乡是个清净之乡。他们停泊于龙山矶头,再向上溯流二三里到达一个滩头。这里潘家寨,牛角尖,黄蘗岭三座高山如一道屏风横亘于大江之滨,近处虎山,狮山,龟山,来龙去脉一目了然。狮虎有相争之势,不利于的后世发展,他们于是蛰居于龟山脚。
      《西游记》中诗:”有谋有智鼍丞相,多变多能鳖总戎“。可见龟在古代神话传说中为丞相。龟这种生物虽然形容猥琐,胆小怕事,遇到危险就缩头,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伺机反攻。龟的这种行为恰恰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外族入侵,家国动荡,只能韬光养晦,伺机而待,而不能锋芒毕露强出头。这种个性也很适合文官的气质。乌龟这种防御反击的思路可能会让人觉得它比一般的鱼类更有智慧一些,混上丞相也不稀奇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家寿命长,龟蛇长寿是也。
      然而风水被破坏了,出不了真正的人才了,走出去就成了必然。除了老大文公一人留下,武公韬公略公,都不知所踪。后世迁出的族人更是不胜枚举,以至于祠堂被卖,成家老几无成家人。
       再说半截碑的故事。听家族老人说,也不知道是哪一代了。几个出庄多年的族人回来了,听他们说在芜湖有个小汤沟,他们已经在那里繁衍生息,那边已经有了不少人,他们觉得回来一趟不容易,遥天路远的,以后再回来就更难了,也许后人就再也不回来了。他们想在那边重新设立一个祠堂,要祖宗的牌位和宗谱,并请老家派人参与,请求老家的人同意。
      也许是多年未联宗生疏了,也许是不够虔诚,也许是各怀心事。老家人认为祠堂已经有了,不需要另立山头。回来有你们吃住的地方,不用你们花钱,再说人都走出去了,都在外另立祠堂以后谁还回来?谁还记得这个老祠堂?谁还记得列祖列宗?当夜没有谈拢,无话可说,各自安歇。没想到第二天一早,族人不见了,他们半夜敲走了祖坟的半截碑,连夜带回去了。传说他们供着那个半截碑在当地另立的祠堂,再也没有回来过。
       多年来通过研究宗谱,询问宗老,得知有一支同宗族人迁去了马鞍山市当涂县姑孰镇。2019年11月我特地抽时间赶到姑孰镇,并在之前通过拜托同学好友在当地查找,找到了成姓家人,出发前与之电话联系。可是到达姑孰镇后,他并没有现身。令人唏嘘不已!
      希望这些故事,能与有缘的族人对接上,共同谱写祖先的荣光!共同擘画家族的未来!

附《皖桐成氏四十字辈》


汝自文明德,世应必其昌。
士维国之本,学道启朝邦。
家修宏器宇,上达大观光。
忠孝贻谋远,渊源泽正长。




2023年9月18日於双溪诊室




作者简介:成优胜,为叔武公九十世裔孙,排行皖桐维字辈。中医专长医师,痛风专科医师,道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铜陵市作协会员。

清和 发表于 2023-9-22 18:05:49

坐沙发,明天上电脑细品。

清和 发表于 2023-9-22 18:06:19

谢谢总版主分享,敬茶!

清和 发表于 2023-9-23 08:04:41

很有内涵,文化气息浓郁,

柳泉居 发表于 2023-9-23 08:53:52

文化蕴涵深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浮山 ‖ 随笔:成家老故事传说/作者 成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