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东海 发表于 2022-1-21 22:13:18

祝福!

福建郑朝阳 发表于 2022-1-22 00:23:34

黝黑的手捧着一轮缩小版的太阳
脸上的荒地开岀久违的笑颜{:victory:}——联想恰切

松雪远阳 发表于 2022-1-23 10:53:27

黝黑的手捧着一轮缩小版的太阳

松雪远阳 发表于 2022-1-23 10:53:43

周末愉快!

豸在千里 发表于 2022-1-23 22:08:00

感同身受

诗心梦影 发表于 2022-1-24 11:01:41

点评:该文让我不禁想起了童年时代亲眼目睹的一幕幕揪心画面:每年春节前后,总有一些外地人挨家挨户(有的还拖儿带女)乞讨度日,他们衣衫褴褛,面容憔悴,一双手黝黑而粗糙,令人心生悲怜。那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人普遍生活条件都不好,而环境相对落后的西北部则更差一些,有些人家因天灾人祸等诸多因素导致连基本生活都实在难以维持,便只好到处乞讨,有的需要跋涉很远,才能讨到食物。大概乞讨者最能知晓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吧。若能遇到善心人予以温情施舍,那必定感激涕零。该诗,写“我”善良的母亲每每遇到乞讨者,她总会想方设法省下一口粮食给他们。“西北风刮来的乞讨声”,西北风一是点明时间是隆冬腊月,乞讨者“又冷又饿”,二是含蓄说明乞讨者往往都是外乡人。“白跑多少路”,极言乞讨者的辛酸和不易,当然,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中国农民普遍都处于“饿肚子”状态,家中再无余粮。“口中省下”四字拿捏精准,既写出了“我”家当时并不富裕的事实,又赞扬了母亲勤俭节约和心思细腻的特点。“黝黑的手捧着一轮缩小版的太阳/脸上的荒地开岀久违的笑颜”,文辞凝炼,生动形象,运用隐喻和通感,诗意描摹出饱受饥饿之苦的乞讨者在得到食物那一刻的满足和感激之情。“乞讨者咀嚼今晨满意的句号/却平添了我长大后才有解的疑问”,可见,小时候的作者并不理解自己母亲的做法,甚至还可能有些许埋怨之词(因为“我”家也没多少吃的,有时甚至也难免还要饿一回肚子),直至长大后才真正懂得了母亲所为的价值和意义。“现我在外讨生活/常常谋面感动和暖”,讨生活,是谋生的形象表达,诗人用“讨”而非其他,反映出成年后的“我”更懂得“推己及人”的深入思考问题,不经意间也在文意上照应了第二节的“有解”。参加工作在异乡漂泊打拼,作者也邂逅了好多的感动和温暖。“那是母亲用善举替我/一点一滴积攒的”,善良和爱,像接力棒,像星星之火,正如一首歌里唱的“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感恩母亲和像母亲一样善良的人们,感恩生活。要之,该诗至少有三大亮点:一是质朴无华。通篇无华词丽藻,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只为增强诗语的凝练和鲜活,表达于含蓄内敛中见情深见意切;二是构思新巧。诗歌以小见大,通过“一张薄饼”歌颂了母亲勤俭善良和懂得给予的美德,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情怀念和感恩赞美,同时也折射出一个特定时代的影子,真实再现艰难环境下人与人之间那种自发的相互依存、彼此扶持的道义和温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母亲的形象,其实也代表着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共同形象,换言之,诗中的母亲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是一个“特写”镜头,是众多中国妇女善良形象的高度浓缩;三是弘扬正能量。诗歌春风化雨般将“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和“行善积德”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深入人心,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和谐、文明、友善的相处之道,读后令人感受到温馨和美好!拜读佳作。一一诗心梦影

诗心梦影 发表于 2022-1-24 11:02:25

母亲的善良意义非凡

诗心梦影 发表于 2022-1-24 11:03:04

该文令我想起童年看到的一幕幕乞讨画面。。。。。

叶凤其 发表于 2022-1-25 19:13:25

柳泉居 发表于 2022-1-21 19:25
赏读佳作。

欢迎欢迎,掌声响起来

叶凤其 发表于 2022-1-25 19:14:29

飞俗 发表于 2022-1-21 20:17
老师,帮你重新添加了题目

辛苦老师了,致崇高的革命敬礼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一张薄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