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园梦 发表于 2018-7-16 21:08:23

诗者的根性——尝试揭开《一口老井》的底蕴

诗者的根性——尝试揭开《一口老井》的底蕴


      脑海闪出“诗者根性”这几个字,不是因我由来已久的蓄积,指向恰为读完此首诗后,所发现的诗人的鲜明特征。因为诗者的根性极好,才会随见有思,才能随意挥洒,从而不断口吐莲花并落笔生花。换句话说,每首诗歌作品背后的看点很重要,即揭开诗人写作时心头的真实内幕,意义着实非凡。      勿庸置疑,真正诗人写作的水平和能力一般很高,他们会把最有价值的东西隐而又隐,深深掩藏在文字下面,或与你玩躲藏,或为寻觅知音,或让你收获挖掘宝藏的愉悦,而你往往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够突然醒悟、豁然开朗,为开掘出秘密兴奋数日。      所谓根性,通常指强大的精神力和意志力,它的底色和轮廓就是善良、朴实、勤劳和美好,而现实中真正拥有“诗者根性”的诗人,往往却因过分执着于此,使得文字上给你看到的多为阴郁以至悲痛。可见“诗者根性”是诗人的根本素养,也是诗人少不得的情愫和情怀,他们“油从孔入而钱不湿,无他,唯手熟尔”,其幕后是什么情景可想而知,但不作探究你却不一定知晓得这般清晰。这些都是蕴藏或垫在诗歌底部的湿润土壤。当条件达到,即缘分来时碰到会心一笑的读者,这样的土中就会生长出无数鲜活生命,它们都是爱的光耀,给人振奋,给人方向,给人力量。这是上乘诗歌了不得也是应该有的空间储藏。      还是闲话少叙,就以这首诗的文本为依托,来简略阐述看法。      首先,诗题叫做《一口老井》,仅为四字组合,却能给人无尽想象,好像一下就能扎进心去,情感自难出得来,确实起到诗眼、诗心、顶梁柱的作用。      诗中所说这口井是老井,表明它很有历史,显然这首诗既说了这口井的过去,同时也说了它的现在或现实样态。一个“老”字所激起的必然是浓郁的回味,但思维明明已经生出千层浪花穿越时空,却较难抵达这口井诞生的源头,因它不知已为多少户人口服务过,甚至连井本身也不能回想起来,而只知道无怨无悔、默默无闻,更勿谈明眼读者陷入后不愿醒来是否正常。      诗的首句就出奇,作为全诗重心可谓含金量富足。“由一口老井营造的意境”,这句在我可作两种理解,一为被动式,是具有“根性”的诗者看到这口老井时必然产生的联想、画面和诗意存在,有诗写者“主动呈现”却又隐不露的意味,虽然也很美、很达意;二为主动式,这里诗写者被隐去,而老井却像一个人,是这位老者早在营造着千年留在民间服务大局、滋润百姓的传统生存美学意境。那么,不管是诗者还是老井,两方到底在营造什么意境?先要说,不管老井还是诗者,把这些内涵和作为当做意境,就是在承认它们最美,是需要竭力追求和坚定维护的。既是老井自身的价值追逐蕴含,也是诗者本人向善护美的潜伏,是美的根性所形成的千尺之潭,在温暖的阳光下,在清澈的明月夜,从不鼓吹、不张扬、不絮叨。      你看,“被清水诠释得很澄明”,这意境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很澄明”,但这恰是天下生活所需,因此便时时安安静静,将自身“澄明”的“清水”奉献出来。或有人说,从这句即知,上句显然是诗者本人的语气,并非老井“这位老人”的角度自设自述。果若如此,依我所提“按图索骥”,可否修改为“清水诠释着澄明”?且不论站在谁的立场,其实都很好,各有各的妙处,最重还在于深藏海底的“沉淀物”即“诗者根性”。总而言之,水本身的“很澄明”是关键,那是百姓永远所需,是诗者心的浓郁情感,是温暖而明亮的晶体。      “这微凉的、迟缓的、取之不竭的水/流自哪里,哪里就有/一汩不曾干涸的秘密”,这里的“秘密”是什么?就是“不”“干涸”、“很澄明”,是永久安静地长远地等待在这里造福一方百姓。但这“秘密”当然也是所藏的“诗者根性”,是中国特色、中华文明的深厚涵养。由老井自然流露,由诗者一笔带过,这些你发现了吗?这必得心与心的碰撞、融合而出现而暴发。这些方面都是“秘密”,秘而不宣,随意摆放,只有用心者,只有志同者,才会因缘际会,像歌伦布发现新大陆生发一阵狂喜,于是诗者与读者的心灵通道便很快被打通,前方终于现出“桃花源”般的光亮。但此处“微凉”、“迟缓”、“取之不竭”等意象,实质也是“诗者根性”中的部分内容,是诗者所愿所想,也是老井本有的“船过无痕”“大道无声”精神所在。      次段既是在说老井的悠久历史,也是在说老井默默奉献的表现与成果,更是在说老井与诗者的保鲜理念、存生之道,在悄悄告诉读者,要想像老井一样永葆活力和魅力,就必须要用这样的方式方法,不然就有可能被历史所倾覆掩埋。何尝不是如此,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什么时候都要把自己整理好、打点好,以出色的精神面貌、友好的作为践行面世、处事、待人、接物,你的精神将长存矣。亦即,你不需要刻意向谁表露,只需做好自己,群众的眼睛自古雪亮,你的好将被记住,将被载入地方志、中国史也未可知,正如这口老井,总要被发现、揭开谜底,被记忆并发扬光大。你瞧老井,“总是很坦然”,“甘愿,就地扎根落户”,不管“有不同身份的风,曾举家迁入迁出”,这样最终还是能被载入“泛黄的文字间”,并“有人”即像诗者这样的人来“翻阅家谱,寻根问祖”,你只做埋在沙堆里的金子就行,总会有人来找你挖你,让你显身露世,让你闪烁光芒。      如果说首段是说老井的本质特点即自身涵养,次段言说老井被历史记住的原因,那么末段就是在说老井滋养的对象以及数量,无论你有怎样的好和美,都要面对世人,都要对世人做出实质性的事情,你才有价值,你才彰显出作用和意义,如若什么用也没有,或什么也不付出,当然你就遗憾而不会拥有这些。这是自然规律,更是人世情理,无可辩驳,不用争议。重要的是,老井不会细数服务过多少人,不会在乎服务于什么人,只知道无闻地做好自己,保持自身足够的能量,让有需求的来者随时有取、能取,以解他们的生命之需、燃眉之急。我想说,你从中看见什么、悟到什么又能做到什么呢?      一口老井真是不简单,它的形象、内涵和作为都极其特别,被诗写者发现并借来作为意象表达情感、传授大爱和升华思想境界,觉得最适合不过,也最美不过。这个形象就是简洁普通,没有花哨的造型;所说内涵主体或重点当然是水,清澈而源源不断;其作为便是提供给各户人家日常饮用,保证着自身的纯净甘甜。总之,一口老井朴素而优美,幽远又深邃,饱含定力和毅力,却从来不言不语,始终做到“朴外惠中”。包括以上所指,这些何其不是诗者以及中华民族的优根性?      该诗从我这样的理解向度,认为通体都展示或蕴藏着“诗者根性”,如老井那般没有分别,所以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诗者与老井有着不解缘分,当二者相遇便成知音,因为两者心相通、情相融、行向远,都情操高尚、品质厚实,执着发现美、呵护美、感恩美而创造美。这样的诗,像同道中的老相识、前世旧友,便一见如故,是屈膝至夜的暖暖细语,又澎湃咆哮直击人心。这种情况下,除使得诗的语言优美、想象老道、描画极致外,恐怕所凝积成的诗意之境,所泄漏出来的老井即诗者的气节就是“诗者根性”。      此篇虽浅而又浅地述及“诗者根性”,但作为文学群体中的诗人,其最重的“根性”还是值得提出来加以认真研究。正因为很多人不重视这样的“诗者根性”理论,连起码的针对性观察和思考都不愿意不具备,显然写出来的诗歌作品必将一般,这就是低劣诗歌不鲜见、俯拾即是的部分原因,多如牛毛的当下诗歌看起来非常大众化,却已无诗质诗核诗功效可谈,无疑失缺诗歌精神大旗的重大引领与推动作用。比如,要么头重脚轻,要么虎头蛇尾,要么风声大雨点小,要么假大空,要么麻木不仁,要么环顾左右抵不到重点。此等现象的存在,正说明“诗者根性”理论需要创立,需要深入探讨,我将从此拭目以待。      据此,希望依本文的一些读感和所提“诗者根性”理论观点,起到抛砖引玉或他山之石效果。或许叙述不一定那么清楚精准,就像从某空间寻找物像,需要凝神做最为仔细的辨认,才能发现那个真正的形象,就像诗的真实意境,就像从这首诗中想要发现的“诗者根性”。这是诗者压箱底的宝物,不是我者可以随意取到的。
附:《一口老井》
    文 / 赵华奎

由一口老井营造的意境
被清水诠释得很澄明
这微凉的、迟缓的、取之不竭的水
流自哪里,哪里就有
一汩不曾干涸的秘密

有人翻阅家谱,寻根问祖
从泛黄的文字间
检索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
有不同身份的风,曾举家迁入迁出
一口老井总是很坦然
甘愿,就地扎根落户

已记不清滋养了多少人
已数不尽浇灌了多少物事
它如此安详宁静,如此慢条斯理
一句一句,吐出泥土里埋藏的秘密

松雪远阳 发表于 2018-7-16 22:38:48

欣赏学习,问好

香雪婉儿 发表于 2018-7-17 06:13:27

华老师的诗评越来越专业了,有深度!顶起来学习…

香雪婉儿 发表于 2018-7-17 06:13:30

华老师的诗评越来越专业了,有深度!顶起来学习…

香雪婉儿 发表于 2018-7-17 06:13:35

华老师的诗评越来越专业了,有深度!顶起来学习…

香雪婉儿 发表于 2018-7-17 06:13:35

华老师的诗评越来越专业了,有深度!顶起来学习…

香雪婉儿 发表于 2018-7-17 06:14:00

华老师的诗评越来越专业了,有深度!顶起来学习…

香雪婉儿 发表于 2018-7-17 06:14:00

华老师的诗评越来越专业了,有深度!顶起来学习…

香雪婉儿 发表于 2018-7-17 06:14:00

华老师的诗评越来越专业了,有深度!顶起来学习…

香雪婉儿 发表于 2018-7-17 06:14:00

华老师的诗评越来越专业了,有深度!顶起来学习…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诗者的根性——尝试揭开《一口老井》的底蕴